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然医学新发现!人类死亡并非瞬间,大脑比心脏早6分钟“离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笑史云烟





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死亡,就是身体各个器官同时停止运作的一瞬间。

然而在10月16日,《自然医学》杂志上发布的论文却表示,人类的死亡并非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

这个新的发现对于当今医学界有什么影响,难道说以前判定死亡的方式是错的吗?





为了弄清楚人体死亡之前,人体的器官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相关科研人员在重症监护室当中找到了39名患者。

这些患者按照现有的医疗水平和手段,除了能用生命维持装置续命以外,再没有任何的恢复可能。

于是在和家属沟通过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就撤掉了这39名患者的生命维持治疗,之后就开始观察这些患者的生命是如何走向终结。


为了能更好的检测患者们的身体机能,他们为患者装上了一种高精尖的超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时实监测大脑的血流速度,还有心脏的电活动。

而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在接下来的观察中科研人员会对这些患者的身体状况取中间值。

之后大家就发现,自从撤掉维持生命治疗的仪器后,大约46分钟之后,这些患者身体连接的心电图上,就只剩微乎其微的电活动了,而这些电活动根本没有办法产生心跳和脉搏。


而在49分钟左右,属于心脏活动的心电反应就成为了一条直线,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的心脏彻底不会跳动了。

不过早在心电活动还没完全消失的时候,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的速度就已经完全停止了,而这个时间点恰恰是在撤出仪器之后的43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在患者的心脏机能完全丧失之前,人体有关大脑的循环就已经停止了,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大脑停止运作的时间,足足比心脏提前了将近6分钟。


这一发现就意味着人体的死亡绝对不是单纯的“系统关机”,而是拥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这些顺序在医学上来说也有非常明显的科学依据。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我们全身上下最脆弱的器官,它的耗氧量只占全身的20%,而按照正常逻辑来讲,这样的耗氧量一定值得人体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率先保护自己的大脑,毕竟这才是维持人体存活的第一要素。

可在之后的观察中研究人员却发现,当人体出现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其他器官都会拼尽全力的从越来越稀少的血液当中,汲取氧气生存。


然而大脑却会在看起来还有救的时候,自己主动放弃“抵抗”和其他器官抢夺为数不多的氧气。

根据相关科学家所说,大脑的这种行为就是“氧弥散限制”现象,倒不是说氧气没办法顺着血液被输送到大脑里,而是因为在极端缺氧的似乎,受压迫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代谢机制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一旦这些通路损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氧气分子和神经元的链接。

神经元接不上大脑自然就没办法为大脑提供能量,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先一步停止运作。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们发现,在拆除维持生命的设备之后,血液中的神经丝轻链和胶质纤维蛋白等一些列神经损伤标志物,并没有像大家之前认为的那样,在生命体征逐渐下降的时候急剧升高。

经过研究有团队表示,人体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而在这种时候,血液中的神经损伤标志物,可能早早就达到了饱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再多的物质被供给到血液当中,也对人体产生不了太大的效果。



况且有时候是这种携带氧气的细胞在临终阶段进入大脑,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因为在那个时候整个大脑已经严重缺氧,相当于人体已经在逐渐适应这个缺氧的环境,如果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为大脑供给携带氧气的血液,那么在那一瞬间大脑就会发生非常剧烈的氧化反应,严重的甚至还会产生炎症。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细胞死亡,从而加速人体的衰竭。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人体在临终状态下,大脑会产生这种“放弃”机制。

不过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当神经元没办法感受到痛苦了,那或许我们人体感受的疼痛和痛苦,都会少很多。

但虽说相关研究人员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但并不代表他们的言论就是绝对权威的,因为科研的发现和研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未来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医学成果。

信息来源:
自然医学杂志官网论文《Characterizing the physiology of circulatory arrest in humans》
澎湃新闻《《自然》发文聚焦“脑死亡”争议,科学如何定义生命终结》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6 23:10 , Processed in 0.0631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