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15日,巴尔在巴伐利亚图青福音新教学院(Die Evangelische Akademie Tutzing)的一次演讲中说:“是否有可能通过渐进的方式,让(东德)当局逐渐消除他们那些完全合理的担忧(指对开放的顾虑),从而使放宽边界和柏林墙的限制变得可行——因为风险已降至(他们)可承受的范围。这种政策可以用一个简明的公式来概括:以接近促转变(Wandel durch Annäherung)。”
这份演讲在媒体上一经发表,批评声浪一波接一波地汹涌而至。
执政的基民盟(CDU)担心社民党所代表的“软化趋势”(Aufweichungstendenzen)在两德关系中会产生导致决堤的“蚁穴效应”,所以故意将巴尔概念中的“接近”(Annäherung)换成“献媚”(Anbiederung),指摘“以接近促转变”无异于“以献媚促转变”(Wandel durch Anbiederung)。
勃兰特所属的社民党内也有批评声:以言辞刻薄著称的党内长老级人物魏纳(Herbert Wehner)在挖苦和批评这个方案时说:“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Dies ist bahrer Unsinn! ”)老魏在此也玩了个文字游戏,将德文“bar”中间加了字母“h”,巧妙地将形容词“简直”的意思变成了巴尔的德文名字“bahr”,意思是“巴尔的胡言”。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本意是要缓和与东德及东欧关系的政策设想,不仅受到西德国内政党的谴责,还得罪了民主德国当局。当时主导“对抗性外交”的东德外长温泽尔(Otto Winzer)称巴尔方案是“柔性侵略/温和蚕食”(Aggression auf Filzlats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