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克强访印递“香蕉”欲接班西方“驭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3:5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总理李克强5月19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小范围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并且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李克强称,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完全有意愿、有智慧、有能力共同培育亚洲合作的新亮点,打造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辛格则强调,印中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印度是李克强就职总理以来首访的国家,他将对印度访问3天,会见辛格之后,李克强还将拜访印度金融首都孟买。

观察人士称,李克强首站选择印度是经过精心计算和策划的。印度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不论投资或者出口都能节省不少路上成本;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与中国加起来有25亿人,占到全世界的40%,市场规模之大令任何一个国家垂涎;印度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中国则有成熟的经验和产品可以输出。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新兴经济体,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过去中印之间被过多的矛盾和摩擦蒙蔽了双眼,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假想敌,且经常被美日视为平衡中国在亚洲力量的重要棋子。在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之后,中印经济尤其是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现实的经济困境为中印深入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中印关系正逐步走向成熟,双方合作意愿都在增强。

从李克强在新德里的讲话中可以窥见,中国对印度投资的态度,重点在于培育新的市场,这与他上任以来在国内推动的“城镇化”目标一致,两者并不急于求成获得回报,而是侧重对未来市场进行布局。“打造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则反映出,李克强经过测算,已经认定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将出自中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印25亿人口的市场完成对接,足以撼动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李克强首站为何选印?

随着西方世界陷入经济泥潭,“亚洲世纪”是一个常常被提起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中,主角毫无疑问是中印两国,中印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都是人口大国,中印人口总数加起来达到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倘若中印两国合作,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不过,西方国家显然希望通过拉拢印度遏制中国来分化两个亚洲核心国家,维护他们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将印度选为出访首站,可以说既是中国对西南邻邦印度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中国外交重视“周边”的整体思路,更将对亚洲以及世界格局变化产生影响。事实上,近24年来中国历届总理的首访国,大多选址“周边”。1989年,李鹏将日本作为首访国。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初任总理的温家宝赴泰国出席“非典”特别会议,并对东盟展开危机公关。2008年,温家宝总理第二任期首访老挝。一脉相承,今年,新总理踏出国门的第一步落在南亚。

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而中国以往对南亚周边的重视似乎略少于东北亚和东南亚周边。而且,近年来,中国东北亚和东南亚周边形势较为复杂,与一些邻国存在一定分歧;相较而言,南亚周边局势稳定平静,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因此,李克强首访从南亚开局,既是中国外交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种东西“平衡之举”。

在诸多“周边”国家中,中印关系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曾在今年1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在未来几十年,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增长,将对他们自身、美国以及全球产生重大影响,中印联手的话甚至有足够能量来动摇全球经济秩序。而经合组织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在2025年左右将超过七国集团,在2060年将超过全部经合组织成员国总和。

据中国外交部介绍,中方希望通过此访进一步巩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双方相互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有知情人士向多维新闻透露,中印除了签署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外,可能还会磋商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若这次中印能签署自贸协定,对于双方和世界都将产生巨大效应——对印度,意味着未来数年的高速增长,就业和贫困等问题将迎刃而解。印度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的10.1亿人,上升到2011年底的12.1亿人,每年平均增长2,000万人。如果没有高的经济增速作为支撑,就无法满足就业增长的需要。高增长才能降低贫困人口数量,缓解社会矛盾,有数据显示,印度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0%,是中国的三倍。目前5%的经济增速,显然满足不了印度成为“大象”的梦想。

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消费市场的全面扩大,新经济模式的确立指日可待;对于世界,25亿人口的大市场一旦启动,将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甚至能改变世界经济的现有格局。不过,若这次对话仅签署一些经贸合作项目,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没有实质进展,那么,这或许说明中印之间仍存有隔阂,经济合作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印关系正在逐步迈向理性与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中印出现分歧和摩擦时,双方领导人能从大局出发,体谅到彼此的利益,同时,解决问题的相应机制也在日臻完善。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不久前在中印边境发生的“帐篷对峙”火药味十足,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边境的安宁以及双边关系发展的整体大局。随后,印度外长库尔希德如期访华,既定安排亦未受到这个插曲的干扰。李克强把印度作为首次出访的第一站。在3月27日,习近平还在德班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这体现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比前辈们更重视与印度关系的改善。

中国龙为印度象送“香蕉”

回溯近年来的中印关系,不难发现,每一次总理间的“握手”都让两国关系更加稳固而紧密。2002年,朱镕基访问印度。次年,中印创建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2005年温家宝访印,双方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2010年,温家宝再度出访,中印建立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并启动外长年度互访机制。

此次出访,李克强又将为两国打开怎样的合作之窗?分析人士认为,把印度作为第一站,体现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印度的高度重视。中印双方此次可能借“帐篷对峙”事件之机,就如何维护边界地区和平与安宁展开磋商。同时,双方还将探讨促进贸易额的提升,挖掘经济互补性和相互需求度,尽早实现1,000亿美元的目标,共同把“金砖”擦亮。观察人士也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初级制造业可向印度转移。而且,令中国政府头疼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对印度投资的加大而转移出去。

抑制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新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李克强最近告诉中国的官员们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硬任务。产能过剩很大一部分是温家宝当家的上一届政府应对经济危机时留下的后遗症。当时,中央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这轮经济扩张之后导致了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为6.6亿吨(而当年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到现在已接近10亿吨。水泥亦是如此,官方数据称,2009年水泥过剩约3亿吨,但到今天,水泥已过剩8亿吨。这些过剩的产能显然不可能继续通过新一轮的国内投资扩张来消化,新一届政府正试图通过“简政放权”来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希望通过市场机制而非政府投资来实现经济的转型。

与此同时,印度也很渴望得到来自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印度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印度的公路长度世界第四,铁路长度世界第三。可是,印度的公路和铁路的质量非常差,速度和单位长度的运输能力非常低。印度的电力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每年的发电量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中印经贸专家刘小雪介绍,承建高铁、电厂都是印度十分欢迎的投资或工程承包领域。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可以称得上世界的标杆,中国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经验上都具竞争优势,尤其是各种工程设备和材料不仅能与当地的技术相匹配,而且价格要比欧美等大国的产品便宜。事实上,印度工程建筑企业已经逐渐放弃购买德国、日本、美国等大国的工程机械,转向中国企业购买。观察人士称,中国希望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出口,印度也希望获得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特别是印度的公司,希望得到分享中国市场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具有优势的IT业、服务业和医药业。随着李克强访印,双方的这些诉求都将得到很好的诠释。

“驭象”仍存诸多难题

近年来,中印经贸往来不断加深,2012年中印贸易额达664.72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贸易伙伴。不过,中印经贸的交往规模和水平,与两国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并不相称,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中印此前已确立了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的目标。

与中印贸易额扩大相伴,印度对中国逆差的担忧却在加剧。由于印度出口疲弱加上基础建设不足,导致对中国贸易逆差在2012年已高达260亿美元,民间不满情绪升温,成为印度政府的一大隐忧。随着李克强访印,中印经济合作将不断强化,中印之间的“逆差”问题想必还会继续加深。对此,分析人士建议,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和购买印度的产品,把对中国的逆差回到当地,转化为印度本国的GDP。事实上,与中印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相比,中印两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却很少,目前印度对中国的投资刚刚超过3亿美元,而中国对印度的投资也差不多是这一水平。印度官方不止一次向媒体表达了鼓励和吸引外国投资的愿望,这也是中印领导人能够搁置争议,坐下来谈合作的一个基础。

印度对于逆差的担忧,在美国媒体看来是十分短视的认识。《华尔街日报》曾有篇文章以为,印度应该让中国产品为其繁荣效力。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资料,比如电力机械、核反应堆、锅炉、船舶、渔船以及民用工程项目所用到的产品,这些生产资料一般成本较低(这多亏了所谓“中国价格”),而中资银行提供的极为有利的贸易融资进一步降低了印度的进口成本。文章认为,中国对印度的大量出口可以转化为印度的繁荣。鉴于印度拥有强大的工程设计能力,庞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只要有低成本的生产资料来弥补印度薄弱的基础设施,印度完全可以成为和中国一个级别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而且,更好的基础设施也可以帮助印度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农业大国。印度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中国的四倍多。但据估计,印度40%的粮食在进入市场前就已经腐烂。如果能有更好的道路和储存设施,印度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而中国当然可以成为其最大的客户之一。鉴于此,印度领导人应该在当前印中贸易逆差所带来的好处上采取务实态度,并推进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贸易以更多地获益。

随着李克强访印,中印领导人签署的一些合作协议将为中印经济架起一座桥梁,不过,具体项目的推进并非签署几张协议那么简单。分析人士提醒,过去,不少西方国家意图和印度结盟,打开印度市场,驾驭这头“大象”,不过他们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中印合作在加强,但李克强驾驭这头“大象”还面临诸多难题——印度本身已经是一个百病缠身的国家,社会和政治体系非常腐败。虽然印度是个民主选举的国家,但在印度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给官员送礼,而且就算送礼,事情还往往办不成。对此,有分析调侃,这一点和中国的国情较为相似。对于谙熟“官场”之道的中国企业,这应该不会构成多大阻碍。

印度其他方面的弊端则会在更大程度上对中国赴印投资构成阻力。印度的政府部门从上而下不讲诚信,下级欺骗上级的情况,已成为一种文化。印度的政治改革方面,政令通达层层受阻,总理的力量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往往在权衡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时,没有一项政策能够取得预期效果。面对印度的种种阻力和障碍,中国政府和企业都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想当然地盲目投资,印度是中国的合作伙伴,而并非是受援助的对象。



(乔木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07:36 , Processed in 0.0566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