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输液有底线吗?这53种情况打死都不要输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8:4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医学常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普通人也应该要严格遵守。


  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然而在国内,输液室成为医院最忙碌的地方之一。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输液不好,

  但在生病难受之时,没能守住输液的底线,

  这对我们的健康将带来伤害,

  因此在输液上,我们真要矜持,矜持,再矜持了!

  

  1.因为坚持“零输液”,这个医生红了

  在武汉,有一位将“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当作红线坚守了22年的医生,他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陶晓南教授。

  

  记者采访时,把陶教授近三年来几千张门诊处方调取出来,结果发现,他三年来进仅仅开出一张门诊输液单,而且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一位患支气管炎,同时肺部合并轻微感染的患者提出要开4天门诊输液,他建议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是由于前一天患者已经在其它医生处进行过输液。考虑到患者已经开始输液治疗,在不违反治疗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陶教授开出了几年来唯一一张门诊输液处方。

  从1995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劝退输液患者对于陶教授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能口服治疗的绝不输液,同时尽量让患者用很少的钱就将病治好。

  陶晓南教授认为,医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临床经验,对患者应有责任之心,不能让患者身心脆弱时还得承受无谓的“药物轰炸”。

  此外,陶教授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方面,很多患者误以为打针比吃药治疗效果好,却不了解滥用输液的风险,常常主动要求输液;另一方面,出于利益驱动,部分医院和医生选择迎合患者要求,甚至主动热衷开输液处方。

  在中国成为全球“输液大国”的大环境下,像陶教授这样的医生,无异于一股清流。

  2.你知道吗,输液等于一次小手术

  在我国,不少人认为,输液能让病好得更快,还可以补充营养,多输没有坏处。但是输液虽然是一个医学的巨大进步,但却是各种给药方式中危害最大的,习以为常的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等于一次小手术。

  据了解,输液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就有3人被输液。

  据《人民日报》报道。输液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因素,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

  

  最关键的一点是门诊输液中抗生素的滥用,在我国的门诊输液处方中,80%以上涉及到抗生素。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就包括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原则。

  3.下面53种情况你一定要记住:别输液!!!

  

  

  

  

  4.谨记静脉输液的底线

  碰到这3种不得已的情况再选择输液吧

  第一类:病情较严重,发展迅速,为了在短时间内让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后续治疗才能开始,比如高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等情况。

  第二类:药物吸收效果差,只能用静脉输液才能达到有效浓度的情况下。

  第三类:患者吸收功能障碍或者昏迷,有意识障碍无法口服,或有吞咽功能障碍等情况。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病、有些药物、有些病人的具体情况,只能用静脉注射,例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或刺激性大会腐蚀肌肉的一些药物,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

  

  输液确实会带来比口服药物更大的健康风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便,我们应该只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输液。

  最后,让我们用知乎上一名医生的建议,来作为我们文章的结尾:

  关于安全输液的建议

  1. 听从医生的建议。

  2. 与医生讨论输液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

  3. 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

  4. 只在正规医疗机构或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 “挂着输液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种事听上去很感人,但并不安全。

  6. 不要自己调整输液的速度。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9 06:06 , Processed in 0.0675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