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总理默克尔清华演讲敦促中国保障人权 未批评日本(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09:4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wk 于 2014-7-9 10:33 编辑

BBC


  正在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星期三(7月8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讲。与许多来访的西方政要不同的是,默克尔并没有避讳人权问题。


  默克尔演讲的主题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在共产党统治的前东德长大的默克尔,用委婉而尖锐的方式提及了保障人权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在谈到中德人权对话时,默克尔提到了东德共产党政权的垮台使自由对话成为可能。


  她说:“对我来说,这个对话(中德人权对话)非常重要,因为25年前,一场和平的革命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发生,最终导致柏林墙倒塌,并让我们得以进行自由的对话。”


  默克尔说:“我认为,在中国进行这样的自由对话,也是很重要的。”


    “开放、多元、自由”


  默克尔在讲话中强调:“为了成功地塑造未来,你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社会。


  她说:“这些原则是一个社会未来成功的基础。”


  默克尔还谈到了法治和公正的重要性。她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公民能够相信法律的力量,而不是权力至上的法则。”




  
  默克尔在演说中提及言论自由和二战历史等话题。


  法新社的报道说,默克尔和最近访问中国的许多其他西方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贸易,这些领导人都避免在公开场合提及中国的人权问题。


    反思历史


  在提问环节,有听众问及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历史的不同态度时,默克尔没有批评日本,而是回顾了德国对纳粹历史进行反思的艰难历程。


  她说,德国的经历“有时让这个国家难以对希特勒及其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统治的历史进行反思”。


  但是,她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德国的年轻一代开始向那些经历过纳粹统治的长辈们提问,要求他们解释他们那时究竟做了些什么。


  默克尔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德国,人们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很艰难的过程,当时有很多冲突和争议。”


  她说:“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是正确的做法。年轻人反思历史,以使下一代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很重要。”


    “宣传战”


  国际媒体注意到,中国政府试图利用默克尔访华,用德国对历史的反思与日本对比,来达到批评日本的目的。


  伦敦《泰晤士报》星期三发表的报道说,中国想利用默克尔的访问来“加强针对日本的宣传战”。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日会见默克尔时说:“以史为鉴有助于更好着眼未来,更加珍视和平。”默克尔当时并没有对此做出积极响应。


  在中国和日本、越南、菲律宾等邻国的领土领海纷争加剧之际,德国显然无意卷入相关的争论。


  但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默克尔与中国大学生们分享了欧洲解决冲突的经验。


  她说,欧洲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学到了教训,冲突应该通过对话和调解的和平方式来解决。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8 10:45:18 | 只看该作者
bmw 发表于 2014-7-8 10:02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民主国家领导人,他强调的“开放、多元、自由、让公民能够相信法律的 ...

共匪不是不知道中國需要甚麼而是一旦給 “ 中國需要甚麼 ” 的話丶 那共匪的既得利益衆貪官豈不是替自己劃上句號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8 18:41:25 | 只看该作者
bmw 发表于 2014-7-8 10:02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民主国家领导人,他强调的“开放、多元、自由、让公民能够相信法律的 ...

“开放、多元、自由的社会,公民能够相信法律的力量,而不是权力至上的法则”,是世界人民最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8 22:55:08 | 只看该作者
她受尊敬。
她曾经是共产东德的大学生。
她知道中国老百姓需要开放、多元、自由的社会。
关键是要和谐一下,人权人性和党权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9 16:34:56 | 只看该作者
中共可以比她唱得更好听。如果她能在希特勒当政时也敢于说这样的话才是真话。暂且认为她是对习特乐说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08:12 , Processed in 0.0627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