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威尼斯的雨季,皮拉内西的天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4: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不是海的女儿,那是海的女人。威尼斯。

  

  作为一个旅游业差不多是岛上唯一产业的旅游城市,慕名而来的人们往往住在岸上,而后每日往返于两岸,玩个也就一两天,然后就转而离开。带着浪漫的幻想而来,然后带着同样的迷思而去,威尼斯的那些岛,就像一座活的迪斯尼乐园。

  

  

  既然是“活的”,并非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完美偶像,就免不了不遂心的事情发生。所以旅游回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吹有人骂,已然又成为了意大利旅游业“美丽并邪恶着”的又一个标签。然而,如果每次双年展都去威尼斯,每次都要住上一周,则会打开一个平行的世界。虽然也免不了游客的身份,看到的,却与每个人都不同。

  

  有一年我住在朱代卡(Giudecca)岛上,与本岛之间隔着一条宽阔的运河。8月底的早晨,起来之后发现不是晴空,而是铅灰色的云,覆盖了天顶,只在天边,留下了一道豁口。

  

  貌似今天会下8场雨吧。南欧不该是“冬季温暖多雨,夏季干旱暴晒的地中海气候”么,怎么“超纲”了?我当时就想到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夏天的第三段“那场暴雨”。一般人去威尼斯都是5月或者10月,冬天就不提了,总之从来没有赶上过夏季的尾巴。我也一样,之前从来不会在8月底9月初住在威尼斯,因此也就不会对《四季》有着特别的感情,也不会追究为什么“闷雨”和“暴雨”会放在第5和6首。原来,这都是有道理的。

  

  从朱代卡岛到兵工厂(Arsenale)的展区只有一种交通工具,那就是船,可以理解为“泡在水里的公交车”。一样的等车方式,一样的时刻表,只是会晃悠。但最终还是靠岸的。如果不是赶上各国的假期,人不会很多。但是如果是夏季全球各国学生“大串联”的时候,则需要排队。不过排队的都是本岛,谁会闲得无聊去没有景点的朱代卡呢?

  

  早晨起得太早,公交站又没有排队的结局,就是到了本岛,展区还没到开门的时间。这样的话,只能先在总督府附近吓溜达,买个咖啡+牛角面包(要在后巷有住家的地方,不要在广场上买)。这才是意大利早餐的精髓,而且咖啡要expresso。如果点卡布也没人说啥,只是面包是默认的,小二在听完要的咖啡之后直接回问要那种面包,说不要的都是变态。有的时候也没椅子,直接站门口吃,门口有雨棚,专门等着刚交完钱就“哗”地倾盆的大雨。雨也就下半个小时左右,下完雨人群散去,不过路面上可能有积水。店家和景区都是有备的,马上就把木板搭起来。游客都走在木板上,只有本地人懒得排队,直接“哗啦哗啦”蹚水就走了。

  

  下雨的时候,运河也饱涨起来,几乎要把锁在木桩上的贡多拉们都浮到大马路上。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弥撒中都会有赞美河水饱涨带来肥沃的泥土,那原指尼罗河。不过对于威尼斯来说则是海水,亚德里亚海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的“老公”。过去每年还有“结婚纪念日”的活动。

  

  位于东西罗马的交界,后来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交界,“倒买倒卖”才是立国之本,不仅是威尼斯,还有同样位于亚德里亚海边的达尔玛提亚,甚至在鼎盛时期,威尼斯帝国在小亚细亚也建立过小型的殖民地。亚德里亚海上的古城都是“明珠”,只有威尼斯本尊才是“皇后”——直到航海大发现,经济重心转移为止。

  

  在拜伦畅游大运河的那会,威尼斯即已经被历史所抛弃,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富二代们的迪斯尼乐园。年轻人的“壮游”,就是拿着历史课本,去追寻书上城市的尸体。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威尼斯的夜晚依然没有电灯,完全没有一个“发达的洲”应有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直接被各大帝国所抛弃——啊不,幸好还有奥匈帝国。威尼斯和克罗地亚是“唯二”的海岸线,《音乐之声》里面“奥地利海军将军”的爸爸,那是认真的,虽然他们现在没有了海岸线罢。

  

  办公完毕出来,天已经晴了,但是看得出来是在“憋大招”,阴的那部分,沉重得眼瞅着就要塌下来了。对面San Giorgio Maggiore岛上正在举办皮拉内西(Piranesi)的画展,算是双年展的一部分,于是也过去看。家族三代建筑师,中间的那个,是建筑系的“钢笔画男神”。

  

  1720年10月4日,皮拉内西家的Giovanni Battista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岸上”。1748~1774年,他以铜版线描风景画(Veduta)渐渐确立了艺术家的地位。石匠的父亲,建筑师的叔叔,艺术家的导师,所以他的画中,总会带有一种“建筑感”或者“雕塑感”,光影的体积感非常明显。如果把他的线描与达芬奇的素描稿做对比,就会发现喜欢“画人”的达芬奇更加追求皮肤和设计材料的质感。所以现在建筑系的学生在美术课上,总会对皮拉内西有种“相见恨晚”之感。

  

  由于位于海边,威尼斯的云也免不了有其雕塑般的质感。但最有质感的,则非积雨云莫属。波河(Po)的三角洲是平的,虽然远远的也能看见雪山,但真正“山”的质感,则多要由云来完成。每块积雨云长得都不一样,但每块云的纹理、体积、细节,都是可以拿钢笔排线画出来的。画到最后,会发现最终确实变成了皮拉内西的风格,厚实得眼瞅着就要掉下来。——掉下来,也就变成了雨。

  

  就算最后云开雾散,剩下的那些“遗骸”,依然带有着沉重的体积感。少许停在空中,就变成了“油画般的天空”,如果太多了,就变成了末日般的幻象。

  

  

  积雨云往往只有一块,占据了头顶大部分的天空,而在地平线之上留出一道缝隙,如果太阳足够低的话,金色的光芒就会透过缝隙撒在大地上,照亮了云底。尤其是10分钟前刚下过雨,10分钟后太阳就贴在地平线上的时候,东面是彩虹,是亮蓝色的云和金红色的总督府,而向西面看去,整个天空都在燃烧。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5 08:09 , Processed in 0.0649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