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这么多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6 14: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说新语





《红楼梦》里荣国府的奢华生活,估计让不少人都感觉很震惊。“白玉为堂金作马”,山珍海味、绫罗绸缎,每一样都花不少钱。

可问题来了,掌管荣国府的贾政,不过是个五品小官,就他那点工资,竟然能养活府里上千号人,这荣国府的钱,到底是从哪来的?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native advertising


千人府邸,入不敷出


上千口人,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花钱?更何况,荣国府的奢华可不是说说而已。单看那些奴仆,等级森严,月例银子、赏赐源源不断。更别提三天两头的宴请宾客,随便一顿饭菜都够普通人家吃上好几个月。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便被这奢华生活震惊了。她发现,府里的三等仆人,吃穿用度竟然比肩林家的一等奴仆。就连在老太太面前,这些下人们也是谨小慎微,生怕行差踏错,惹人耻笑。

而元妃省亲时,大观园的布置更是极尽奢靡之风。精致的花灯,袅袅的香烟,悠扬的歌舞,处处彰显着“挥金如土”的豪气。


但是贾政的俸禄就那么多,纵使加上禄米,也不过杯水车薪。祖辈留下的积蓄虽然丰厚,但坐吃山空,又能撑多久呢?荣国府的经济状况,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

怎么支撑荣国府开销?


荣国府的奢靡生活,说到底,还是建立在雄厚的家底之上。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要是没有祖辈两代人打下的基业,就凭贾政那点俸禄,别说维持荣国府的排场,恐怕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成问题。

要论荣国府的财富之源,还得从贾政的爷爷-荣国公贾源说起。这位老太爷可不是一般人,为皇帝立下赫赫战功,被皇上封为荣国公。


自此以后,赏赐如同流水般涌入荣国府。金银珠宝堆满了库房,让管家乐得合不拢嘴。更别说那些绫罗绸缎,珍奇古玩,看得府里的丫鬟婆子们眼花缭乱,直呼“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

最让人眼红的,还是皇上御赐的良田和宅院。宅院气派非凡,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看得十分壮观。

这下子荣国府可算是彻底“鸟枪换炮”了。不过老太爷可不是个只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他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所以格外注重经营之道。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荣国府的财富不仅没有缩水,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难怪民间会有“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的传言,可见其财富之巨,让人咋舌。


到了贾政的父亲贾代善这一代,荣国府的生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据说家产比之老太爷时期又翻了几番。这位贾老爷可不是个只会啃老的纨绔子弟,他继承了老太爷的精明头脑,把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开拓新的商机,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要说贾代善最英明的决定,还得数他临终前的安排。那时候,贾家一共有二子,大儿子贾赦是个纨绔,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吃喝玩乐。

而次子贾政虽然资质平庸,但胜在为人老实本分,勤勉持家。贾代善深知“败家子,挥金如土”的道理,为了不让辛苦创下的家业毁于一旦,他力排众议,把大部分产业都传给了次子贾政,只给长子贾赦留了个爵位和少量财产。


当然除了祖辈的经营,土地也是荣国府重要的经济来源。古代讲究“以农为本”,拥有大量土地,就意味着拥有稳定的收入。书中就提到,荣国府在各地拥有不少田庄,每年都能收到大笔地租。

有个叫乌进孝的庄头,负责管理其中一处田庄,每年除夕前,他都会带着账本和银子上门交租,一交就是二千五百两白花花的银子。要知道,这还只是荣国府众多田庄中的一处,可见他们家土地有很多,收入丰厚。

开源有道

而且别看荣国府的少爷小姐们个个“十指不沾阳春水”,好像只会吟诗作对、赏花玩鸟,其实在赚钱方面,也是有自己的门道。除了祖上传下来的家底和每年收租的稳定收入,荣国府还有不少“生财之道”。


说到荣国府的“开源节流”,就不得不提那位精明能干的“管家奶奶”-王熙凤。这位凤辣子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她掌管着荣国府的财政大权,不仅精打细算,开源的本事也十分厉害,尤其擅长经营一些“灰色产业”。

就拿放高利贷来说,这在当时可是暴利行业。王熙凤就经常利用职务之便,把府里的公款,甚至连下人们的月钱都拿去放贷,等收了高额利息,再把本金还回去,自己则从中赚取差价。

书中就曾提到,有一次袭人问平儿为什么月钱迟迟不发,平儿偷偷告诉她,是“奶奶”拿去放贷了,等收了利息再发。可见王熙凤放贷这事儿,在荣国府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除了放贷,王熙凤还做着“包揽诉讼”的生意。古代打官司,可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普通人根本玩不起。而王熙凤就利用荣国府的权势,插手各种官司,帮人摆平纠纷,从中谋取暴利。

毕竟有荣国府这块金字招牌在,谁敢不给面子?书中就曾描写过,贾家帮人打赢了一场官司,事后收了数千两银子的“辛苦费”,可见这“包揽诉讼”的生意,赚得也是不少。

除了王熙凤的“灰色操作”,荣国府的其他成员也没闲着。比如,贾政虽然只是个工部员外郎,但这个职位在当时可是个“肥差”。

要知道,清朝的工部可不只是负责修桥铺路那么简单,它还掌管着军火、矿产、纺织甚至金融等多个领域,随便插手哪个行业,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以贾家人的精明程度,再加上当时官场的腐败风气,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也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荣国府还可能学习了薛家的经商之道,开店铺做生意。薛家是出了名的皇商,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而荣国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

说不定,他们暗地里投资了薛家的生意,或者干脆自己开店做买卖,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条路子,才能财源广进。

所以说荣国府的经济来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要不然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盛世危局


但也有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用在荣国府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荣国府依然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实际上,这座百年豪门早已危机四伏,随时可能没落。

说到底,荣国府的衰败,还是败在了人丁不旺上。老太爷贾源和贾代善在世时,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勤勉持家,这才有了荣国府的辉煌鼎盛。

可到了贾政这一代,除了他自己还算勤勉之外,其他子弟大多都扶不上墙,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无度,一点都没有祖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就拿贾赦来说,作为荣国府的长子,他不但没有起到“兄友弟恭”的表率作用,反而整天惹是生非,败坏门风。他沉迷酒色,不务正业,甚至还干出过强抢民女的荒唐事,简直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典型代表。



而贾政虽然为人正直,但他性格迂腐,不懂变通,在管理家族事务方面,显有些力不从心。更要命的是,他过于依赖王熙凤,将荣国府的财政大权全权交给了这位精明强干的“管家奶奶”。

王熙凤虽然精于算计,但她的“开源”手段大多是放贷、包揽诉讼之类的“灰色操作”,这些手段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丰厚的利润,但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家族的声誉,埋下祸根。

更可怕的是,荣国府的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依赖于祖辈的积累和王熙凤的“灰色操作”,这种模式,就像是用沙子堆砌的城堡,看似华丽壮观,实则不堪一击。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荣国府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田产管理不善,乌进孝等人开始隐瞒收入,中饱私囊。家族子弟挥霍无度,入不敷出,甚至连月钱都发不出来,只能靠典当家产度日。


最终,昔日辉煌的荣国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结语

说到底荣国府的衰败就是因为后代不争气,一个个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享乐,完全忘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

所以想要家族兴旺,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得有敢闯敢拼的精神,还得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行。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4 10:21 , Processed in 0.0649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