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揭示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报




近日,由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联合全球15家合作机构,对雌雄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寿命差异开展了规模最大、最精细的分析。其成果为生物学最持久的问题之一(“为何两性衰老速率不同?”)提供了新见解。新发现表明,女性的寿命往往长于男性,这种差异深植于进化过程且难以消除。类似的寿命模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界,暗示长寿根源远早于现代生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两性寿命差异普遍存在于各物种之中,由基因、交配策略和亲代角色共同驱动。即使没有环境压力,生物学因素仍使这种差异持续存在。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native advertising




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寿命更长,但这一模式在其他类群中出现反转。许多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中,雄性寿命更长。一种被称为“异形配子性别假说”的理论将这种差异与性染色体关联:雌性哺乳动物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X和一条Y(使其成为异形配子)。双X染色体可能保护雌性免受有害突变影响,延长其寿命。鸟类的系统恰好相反:雌性为异形配子。

通过分析全球动物园1176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据,研究人员观察到支持该假说的显著对比:多数哺乳动物(72%)中雌性寿命更长(平均多12%),多数鸟类(68%)中雄性寿命更长(平均多5%)。但模式并非绝对。“部分物种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模式,例如许多猛禽中雌性体型更大且寿命更长。因此性染色体仅能解释部分现象。”该论文第一作者、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Johanna St?rk说。

除遗传因素外,繁殖策略也发挥作用。通过性选择,雄性尤其会发展出醒目特征(如艳丽羽毛、武器或大体型),这些特征能提高繁殖成功率却会缩短寿命。新研究支持该假设:在竞争激烈的多配偶制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更早死亡。而许多鸟类实行单配偶制,竞争压力较小,雄性寿命往往更长。总体而言,单配偶制物种的寿命差异最小,而多配偶制和显著体型差异与雌性更明显的寿命优势相关。





亲代抚育同样重要。研究人员发现,更多参与抚育后代的性别(哺乳动物中通常是雌性)往往寿命更长。在灵长类等长寿物种中,这可能是自然选择优势:雌性存活至后代独立或性成熟。

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压力(如天敌、疾病和恶劣气候)驱动了两性寿命差异。为验证此理论,科研人员转向风险极低的动物园种群。即便在这些安全环境中,寿命差距依然存在。该模式与人类经验吻合: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可能缩小两性差距,但无法将其消除。

综合来看,这些发现表明两性寿命差异深植于进化过程,由性选择、亲代抚育和性别决定相关遗传因素共同塑造。环境会影响差异程度,但无法完全消除。两性间的这种对比不仅是环境产物,它还编织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并很可能持续影响未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1-2 10:05 , Processed in 0.0620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