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为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5:53: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是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还是孙中山、康有为、李鸿章、袁世凯等其他社会舞台上的风云人物,都力求改变他们看不顺眼的社会。但是他们的追求都止于幻想,因为他们都是力图依托少数精英来改造社会。只有毛泽东把改造社会所依托的基石定位于人民大众,并因为这个“群众路线”而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宏伟目标。


然而,重视民众,是毛泽东的创造性思维吗?

显然不是。

且看:

源于《孟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名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治国名句“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宋朝崔敦礼所言,“得民之劳者昌,得民之忧者康,得民之死者强。”这类治国理政哲理,都直接点明了赢天下的真谛——赢得普天下的民众。

这些广为流传的哲理名言警句,晚清和民国时代社会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哪个不晓?谁人不知?

但是,那个时代,中华大地底层民众们的表现,给大多数风云人物带来的只是震惊、忧伤、悲哀。

“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这是孙中山的感叹。

鲁迅在多篇文章中对国民性有的批判谈得最多的有两点,一是麻木不仁的“看客”,二是毫无精气神的“奴性”。

自私、冷漠、懒散、胆小、愚昧、各顾各、明哲保身、忍气吞声、苟且偷生、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没有国家意识、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来自海内外的这类评说比比皆是,而且很少有人反对。

因此,爱国的文化人对底层民众表达最多的感情就是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孙中山、康有为、陈独秀、瞿秋白等力求推动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们,则只是把这些民众视为改造和救助的对象,没有把他们视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只有毛泽东铭记赢天下的真谛,将民心、民意、民智、民力作为基石,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行动导向,以“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为运行策略,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具体事务操作方法,且一以贯之。最后实现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那么,毛泽东因为什么成了这个唯一?

面对仁人志士们普遍哀叹“不可救药”的底层民众,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十分不易,但决非“赌一把”。更不是“撞大运”得来的。而是深入基层,充分的调查和实践给了他底气和信心。

早在1925年,自早春二月到夏季,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就在家乡韶山有调查和实践活动。他们从创办农民夜校入手,开展唤起农民的各项工作。几个月下来,不仅建立了一大批农民协会,成功地反抗了土豪劣绅的多种恶行。还发展了4个党员,建立了中共韶山党支部。

不久的1925年底,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农民为主的底层民众是革命依靠的力量。

随后,毛泽东在广州、武汉都主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在1927年初,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指责,毛泽东更是深入湖南农村一线,历时一个多月细致地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在这个报告里,他指出,“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

显然,他已经对这些底层民众充满信心。


加上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以及后来转进到赣南闽西建立中央苏区,这些经历让毛泽东对农民为主的底层民众有了透彻的认知。在毛泽东心里,这些俗气、木讷、没文化的贫民百姓虽然问题很多,但并非“不可救药”,而是“孺子可教”。只是需要有人沉下去到他们身边,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唤起人民大众、同心改天换地。

因此,在充分的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在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时,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诗词中放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随后,毛泽东以“组织落实”和“政治落实”为关键路径,坚守信心,不懈耐心,从军队到地方,从根据地到全国,不断探索前行,不断纠偏改正。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渐渐地,良性循环带来厚积薄发,中华民族从善如流,毛泽东成功地“拧沙成绳”,成为唯一一个解决了中国革命最为根本问题的人。

可见,毛泽东靠的是深入基层与民众融汇在一起,才破解了改天换地最为根本的问题。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1 03:20 , Processed in 0.0673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