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组老照片回忆苏州城的变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09:0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ang7 于 2016-11-7 09:05 编辑

姑苏网
  

  1930年观前街拓宽,两边海派建筑兴建,观前成为民国风味浓郁的一条商业老街。
  

  苏州,以“东方红”开始每天生活的年代:《1969冬-1970春苏州人民有线广播电台节目时间表》。
  

  金门位于城西,阊门之南。1922年始辟,城门系罗马式,设3门,是民国年间为了方便交通而开。门的命名带有风水意味,因为西方主金,取金门名,则有城池牢固坚韧的意思。又一说,城边有金阊亭,北侧已经有了阊门,那么这个门就叫金门,正好暗合了金阊二字。

  

  苏大钟楼。东吴大学堂于1901年12月兴建主楼,即现在的钟楼。它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建成于1903年。楼内有明亮宽敞的教室,还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必需的办公室。在当时的苏州乃至国内大学,这样的现代化教学主楼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西哈努克与苏州结缘甚深,71年首次来苏访问时苏州曾有过十万人夹道欢迎的场面。他曾三次到访苏州。他爱去苏州园林爱赏苏式盆景,爱吃苏帮菜苏式蜜饯。也爱听评弹和昆曲,对苏式生活情有独钟。
  

  通贵桥的穿越,通贵桥单孔石级拱桥,在明弘治年初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是山塘街自东向西排列为第三座。

  

  沦陷时期的苏州。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分三路向苏州进逼。11月15日,吴县县政府要员逃离一空,县政府迁至无锡荡口。11月19日上午9时,日军第九师团富士井部进入苏州。下午2时,日军第十军海劳原部队入城。图为日本军队在平门上。

  

  苏经缫丝厂大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周廷弼于吴门桥东首创建。它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机器缫丝工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塘街,怡贤亲王祠。清雍正年间为纪念康熙帝十三阿哥允祥而建。乾隆十三年(1748)诏赐为“敕建报恩禅寺”。解放,一度被贬为粮仓。后改江苏粮食厅干部休养所。

  

  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印制的《苏州市区域图》(苏州市政府土地科第三股制)。

  

  1980年代,十全街,繁杂的井台景象。遍布大街小巷的古井,也是苏州老城的一道风景线。

  

  苏州老井,虎丘憨憨泉。时光的凝固。

  

  1932年底,苏州各大照相馆。

  

  民国,1920年代。水乡苏州,水是窄窄的街道,船是行驶的工具。现在,还有这种感觉吗?

  

  1980年代初,摄于苏州黄天荡。俊美少女在水塘采集新鲜猪草。30年过去,摄影家镜头中的小女孩,你现在还好吗?

  

  1980年代,苏州书法大家费新我先生,会苏州名流,于苏州光福现场书写“香雪海”。

  

  1937年12月,在苏州寒山寺留影的日军。

  

  苏州小报效仿上海晶报,选出的苏州一百名人录。1933年度

  

  王薇伯像

  

  民国,苏州,东吴大学,年轻的女大学生行走在校园里。

  

  1976年苏州站拆除原站屋,1979年动工重建车站新楼,扩大广场。

  

  苏州,平门梅村桥,1929年由贝理泰捐建,桥以其父贝晋恩命名。

  

  图为1920年代,马路工人在景德路修路拓宽。新凤祥银楼。金银首饰制作之处。

  

  苏州公园本来要造一座汪精卫铜像,此事被汪精卫阅报知道后,下令及时阻止了。



  阊门。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

  

  1951年,苏州察院场。地名由来:明时,曾设都察院于此,故名。此为景德路口,右侧为关帝庙门楼。

  

  民国,位于苏州公园的苏州图书馆(后改称吴县图书馆)。为欧式3层带有钟亭的建筑。1937年冬,毁于日军炮火。

  

  这是半个世纪前,苏州人的结婚证。

  

  1980年代,仓米巷。因北宋官府米仓而名,也是苏州诸多街巷中,唯一以“米”为名的小巷。当年沈复曾居于此。“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民国玄妙观旧照。传,玄妙观为春秋吴官旧址。初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称真庆道院。元代改名玄妙观。清初,为避康熙帝名玄烨之讳,改“玄”为“圆”,称“圆妙观”。此时为玄妙观最兴盛时期。

  

  北寺塔,摄于清宣统三年(1911)

  

  民国,苏州街头的代写书信。从前文盲多,常需请人代笔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其中以妇女和老人居多。

  

  民国,苏州乡民。

  

  东村,位于太湖之中的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北部,目前还没有旅游开发。据介绍已有2000余年历史,村里尚有明清遗存建筑、古迹20余处。不知何时、何因已成这种状况、也不知堂号叫什么的民居建筑。

  

  1983年,那个无风夏季,苏州的彩色回忆。新鲜人注:背景应该是瑞光塔、解放前那一带叫南苑。是一大片农田。有不少是专种桑树的,我们常去偷桑叶及桑葚。苏州孩子没有不养蚕宝宝的/
  

  这张珍贵的苏州城老照片,珍藏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Market scene in Suzhou,  China, ca.1920-1930.

  

  1983,30年前的苏州城:沿河房屋虽然是二楼但都是中式建筑,沿河街道虽然狭窄但能走行人也能晾晒衣物,河中行船虽也有动力但大多还是以手摇为主。淡淡的苏州,真实的苏州。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苏州。民国元年(1912)1月,苏州改称吴县,园区境域遂归属江苏省吴县,为附郭地带。是年,唯亭、斜塘两境域设乡级建制。—《园区志》

  

  清末,苏州城外,戴枷锁的囚犯。可惜画面太小,看不到枷锁上的文字。

  

  见过文革的高帽子吗?这就是!

  

  1980年代,苏州平民生活——井边洗衣、洗菜,更多是家长里短的交流。注意井圈内的绳沟,一道一道,都是岁月的磨蚀。

  

  看看大清苏州人的模样!1908年4月26日,苏州。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 FrankNicholas Meyer  摄。

  

  苏州,民国,观义兴面馆。

  

  苏州双塔的过去与现在

  

  1937年2月底,苏州改街名情况:观前街——中山路;景德路——中华路;大马路——苏州路;东西中市——中市路;护龙街——中正路......

  

  民国苏州年轻妇女,喜留一绺头发覆于额,称“前刘海”。早前为“一字式”,长达二寸,或盖于眉,或遮两眼。后流行“垂丝式”,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再后,又将额发分成两绺,修剪为尖角,形如燕尾,称“燕尾式”。另有极短的刘海发,远看若有若无,称“满天星”。

  

  1869年,苏州【虎丘塔】。(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ason 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4 11:53 , Processed in 0.0699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