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公所主席萧贵源1970年代移民来美。他说,台湾移民的到来给当时的中餐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后来,香港、台湾、大陆移民日众,纽约的中餐馆也开始分门别类,除了正宗的台湾菜,京(北京)、沪(上海)、川(四川)、湘(湖南)菜馆都随之出现。
纽约华埠宰也街旧时中餐馆探花楼内部情形,照片拍摄时间不详,但从图中的红旗可看出应该还是满清时代。(中华公所历史图片)
同时,大量福建偷渡客于1980年代在美国登陆,他们在中餐馆打工几年后开始自己开餐馆,中餐Buffet和外卖店兴盛于此时。
纽约华埠宰也街旧时中餐馆探花楼,西方人来此吃中餐。(中华公所历史图片)
纽约华埠宰也街旧时中餐馆探花楼,西方人来此吃中餐。(中华公所历史图片)
到1997年,受香港回归的影响,“美食之都”开始有大批人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大批粤港菜厨师带来了他们高超的厨艺和丰厚的财富,他们开的粤港式大酒楼以规模大、装修豪华、菜式品位高、服务一流的崭新面貌打入美加主流社会。
获得“全世界中国菜厨技大赛”粤菜铜奖的多伦多“豪门宴”粤菜点心主厨叶乐明说,尤其是加拿大多伦多,当时香港很多富豪移民加拿大,都把私人厨师带过去;加上多伦多的投资移民和专业技术移民多,消费能力高,这些人希望在海外也能享受到与香港一样的饮食水准,对高端中餐的需求细腻,这推动粤菜精益求精,无论是餐品还是服务,“都提升了很多级”。
旧时的披露街,同样以餐馆为主,图中的杂碎馆(Chop Suey)百年前很风行。(中华公所历史图片)
近年随着更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和学子移居美国,美式中餐的内容也开始逐渐受到一些影响,越接近中国菜原貌的中餐,越受到华人的追捧。
在华埠勿街45号经营四十年之久的Rathskeller中餐馆,于1936年12月21日开张,至1976年结束营业。图中可辨“杂碎”(Chop Suey)招牌。(中华公所历史图片)
在纽约,美国的中餐究竟是“融合中西”好,还是保持传统文化特色更有前途?近两年,很多中餐业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