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京让步,上合同意由中方主导,成立新开发银行,俄退出中美竞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02:0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议纪史

2025年6月初,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正在举行。当会议进入关键议程时,俄罗斯代表团没有像往年那样提出反对意见——对中国主导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倡议保持了沉默。这种沉默被各方解读为历史性让步。

就在几天前,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宣布深化与中国军事技术合作,包括扩大联合军演规模。而在更早的2023年12月中俄财长对话中,双方还只是“继续就建立上合开发银行进行磋商”。

十年博弈为何一朝破局?俄罗斯为何选择此时放手?这个新开发银行又将如何改变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棋局?

撬动欧亚新秩序

十五年前,当中国首次提出设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时,莫斯科的反应是警惕与抗拒。2006年,俄罗斯已主导成立欧亚开发银行并持股67%,将其视为掌控中亚经济命脉的核心工具。在克里姆林宫看来,中国的倡议无异于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挑战。




俄方曾试图将欧亚开发银行“塞入”上合体系替代中方方案,导致博弈陷入僵局。2011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的上合总理会议上再次提出该倡议,但依然未能突破俄罗斯的阻力。

转折点出现在俄乌冲突之后。西方制裁如铁幕般封锁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技术禁运、能源限价层层加码。

更令俄焦虑的是中亚“后院”的松动——哈萨克斯坦加速铺设直通中国的输油管道,乌兹别克斯坦向土耳其敞开贸易大门,连吉尔吉斯斯坦也接入了中国“数字丝绸之路”项目。

数据显示,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从2021年的120亿美元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亚的机械出口在2023年激增58%,填补了俄罗斯退出的市场空白。当硬实力失效,俄罗斯不得不以退为进换取金融生命线。




2025年6月的北京会议上,俄方代表不再坚持控股地位,转而寻求在能源、交通等特定领域保留话语权。香港《南华早报》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俄罗斯态度明显软化,首次未对中国方案设置障碍。

上合组织诞生时是一面纯粹的安全盾牌,专攻反恐与边境维稳。但随着全球格局剧变,其职能悄然转向经济合作。吉尔吉斯斯坦的电网改造、塔吉克斯坦的跨境公路、伊朗的油气出口通道,都急需金融血液的支持。

新开发银行的核心使命是成为区域发展的“输血泵”和“去美元化杠杆”。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开发银行不同,中方方案不追求绝对控股权,更强调功能化协作。

十年前“中方出资80%”的刚性方案已被更均衡的出资比例取代——中国深知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控股比例,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成员找到利益交汇点。




这一设计既满足哈萨克斯坦对基础设施升级的渴望,也契合俄罗斯寻求替代性融资渠道的刚需。伊朗央行行长法尔津更直言该银行是“打破单边金融霸权的钥匙”。

新银行将优先投资传统机构忽视的领域:中亚边境智能安检系统、跨境生态治理、新能源并网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回应了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在更深层次上,新银行是中国“西向战略”的关键支点。2025年初,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金融、能源、安全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框架。这种制度性互信成为银行落地的政治保障,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系统性金融支撑。

新秩序前的暗礁

普京的让步折射出俄罗斯对国际地位的清醒认知。在俄乌冲突迈入第四年之际,俄罗斯已无力维持与中美的全方位竞争。克里姆林宫的选择是退出中美竞争,专注核心利益区。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2H1H7GU05449D3A.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03:41 , Processed in 0.0549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