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崔天凯暗讽美国 婉劝放弃中国威胁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5: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驻美国大事崔天凯22日在华府智库发表讲话,劝美国“不要焦虑”,借机讽刺美国渲染中国的威胁,阻止中国企业在美的正当投资。分析认为,崔天凯是在委婉地劝告美国,不要再被充斥着冷战思维的“中国威胁论”牵着鼻子走,方才能为“新型大国关系”奠定基础。

随着习近平加州之行的迫近,中国驻美国大事崔天凯最近一定很忙。一方面,他得为元首的到来作万全的准备,日前还亲赴加州“检验场地”;同时,他还得为这场巅峰对话暖场,更清楚明了地阐释中方愿景,为美中“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必然的话题做铺垫。

可据说美国人对何谓“新型大国关系”一直云里雾里,很想摸清习主席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但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2日举行的美中经济研讨会上,崔大使同样没有给出一个简单而具体的定义。除了反复强调美中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的重大意义,他的谈话并没有新亮点。只是在最后,他给美中双方各自开了一个“建议”,内容值得玩味。

对自己的同胞,崔天凯建议他们学习美国友人的“危机意识”。他说,面对危机和挑战,美国人可是做足了时刻提防的工夫,不管是真的挑战,还是纯属自己的臆想。但无论如何,这种危机意识算是让美国人不断开拓新领域,从而维持自身的竞争力;对美国政商两届的领袖,他建议抽空研读邓小平有关“开放”的论述,看看他是怎么理解欢迎外资的重要性,如何强调市场竞争机制的价值。从邓小平的教义中,他希望美国政府和商界能够“汲取启发”。

当然,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两个亦庄亦谐的“建议”实则绵里藏针,直接刺中近年来美中关系中的芥蒂。崔天凯最后还说,他的建议很简单,只是要美国人“不要焦虑、保持开放”,这既是善意的提醒,也是微妙的敲打和讽刺。

对美国人的创新能力,中国不仅要虚心学习,更要拿出迎头赶上的决心和气魄,相信这是崔大使诚恳的忠告,也是对美国真心的褒扬。但“臆想的挑战”,无疑是在敲打美国近来再次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的势头。半年多以来,美国官方及媒体对所谓“中国网络黑客”刮起的舆论旋风便是典型例证。此外,中国5月进行的高空科学探测也引起了美方的高度警觉,称此举是中国的“反卫星试验”。

这第二项建议更富喜剧意味。对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信奉是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一,尤其在罗斯福新政式的遗产逐步褪色、保守的经济信条再起崛起之后,美国人更是对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充满自信。可事到如今,难道他们还得从一本薄薄的《邓选》里寻求“启发”,指导美国如何按市场规律行事吗?显然不是。只是在华为、三一重工等企业频频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拒之门外的背景下,崔大使的这番话更增添了一种戏谑的意味。

总体而言,崔天凯是想通过温婉的外交说辞和睿智的反讽,提醒美国放弃那种并没有随冷战消亡的心态,以及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这既是解决新兴大国与现有强国如何和睦共处的前提,也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义。

正如他此前在接受《外交事务》杂志采访时说,与美国相比,不论是经济和科技,还是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仍然强大得多。尽管中国认为现行国际秩序需要改革,但绝非试图将其全盘摧毁。

他认为,新兴大国扩大影响力往往会被诸列强视为挑战现有秩序,其结果通常是战争或者冲突。为了不让历史重演,美中必须找到二者合作而非对抗的新模式。因此,正如崔天凯的建议,美国无须紧张,不要再被充斥着冷战思维的“中国威胁论”牵着鼻子走。


(章了凡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04:43 , Processed in 0.0549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