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仅看繁荣和泡沫破裂的规模,还是和现在的状况有明显差异。一方面,今天的成功有着更广泛的基础。2000年,全球拥有4亿互联网用户;2015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32亿。相比15年前,互联网以更多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科技不再是垂直性的行业,和过去四十年来人们的理解大不一样。科技现在是一种横向的、促进整个经济的力量。” John Battelle说。他是新闻记者兼企业家,曾创办过《行业标准》,那家报道过互联网热潮的杂志后来在2001年倒闭。
创办一家科技公司从未如此简单。不仅成本低,还有更多的“天使”投资人愿意为创始人的想法实施掏腰包。下一个阶段才需要勇气和雄厚的财力。大多数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认同这一观点:科技市场奉行“赢者通吃”的准则。像Uber这样的企业,通过“网络效应”壮大;它的存在感越强,同它做生意的司机和乘客就越多,它的竞争对手就越弱势。因此,创办越早的公司,回报越大。“一等奖是一辆凯迪拉克Eldorado,二等奖是一套牛排刀,三等奖就是你被解雇了。” Stewart Butterfield如此解释。他是Slack的老板,这是一家刚成立两年,价值已达28亿的软件公司。如此的信念产生了积极的反馈回路。更多的注资导致更高的估值,吸引公众更多的兴趣,从而能更容易地吸引和留住员工,超越竞争对手,然后引入更多的资金。
Mark Mahaney,是供职于加拿大投资银行RBC Capital的一名分析师,他认为,正是Facebook改变了投资者思考高股价的方式。Facebook创办于2004年,由私人持有长达8年之久。2007年,微软斥资2.4亿美元注资这个社交媒体公司,将其估值为150亿美元。一些观察者批评称:听到这个价格都要流鼻血。今天,Facebook的市值已达2760亿美元,回头看来,他们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亲自患上那场“鼻子不适”。
缺少其他投资机会,担心错失良机,这种人人感同身受的心理,已经有了一个缩写词汇来描述,FOMO(害怕错过,the fear of missing out)——这种心理将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推高到远非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够衡量的水平。例如Pinterest,一个让用户分享他们想购买物品的照片网站,营收甚微但估值却达110亿美元。“我们管这叫私人市场估值,它不是一个真实市场,不过是一群推高股价的乐天派。”一位银行家表示。
一些“独角兽”已经发展壮大到陷入“估值陷阱”的阶段,它们既无法出售给Facebook、 Google 或Apple,也无法如它们所谓的估值那样成功地在股市流通。全线高估值也使得独角兽很难降低它们的定位,或者缓解它们不计代价兼并对手的竞争压力。至少一项同类业务在独角兽们酝酿合并时下降,因为在谈判期间他们的估值会上升。
对年轻公司的热情投资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才抬价。对熟练劳动力的竞争“是我前所未见的激烈,” Jim Breyer,一位出色的风险投资人说道。根据Glassdoor的数据——一个专门提供雇主评估和招工信息的数据库,现在旧金山的软件工程师平均能赚15万美元。HBO的系列喜剧《硅谷》中,虚构的创业公司Pied Piper渴求一名优秀工程师,公司甚至愿意向声称自己是机械人的求职者提供工作,但依然遭到拒绝,因为求职者有无数雇主可供选择。这种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使得该剧在旧金山技术人员中大受欢迎,可媲美《欲望都市》受纽约妇女追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