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释放了什么信号? [打印本页]

作者: pengngychita    时间: 2025-5-10 23:01
标题: “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化纵横

【导读】当地时间5月7日晚,我国领导人再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开启访俄之行。此次访问不仅是两国元首密切互动的体现,更是对中俄人文交往承前启后的关键部署,为新时代中俄关系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以中俄建交75周年为背景,将中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0年代、1990-2010年、2010年至今),强调人文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的“重要支柱”,并随着政治关系的升级而深化,从单向学习苏联到双向平等合作,再到新时代全方位发展。尤其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人文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成为稳定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俄独特的合作机制,指出中俄人文合作以政府推动为主,通过条约、年度计划、专门委员会(如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等机制化安排实现稳定发展,例如互办“国家年”、高校联盟、孔子学院等,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特色。作者呼吁深化“内涵式发展”,中俄人文合作在面对语言障碍、交流形式单一等挑战时,需要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人文合作向“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互动转变。随着青年交流、旅游合作等领域日益成为新热点,中俄人文交往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5年第2期,原题为《中俄人文交往75年》,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中俄人文交往75年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同时也是中俄文化年的开局之年。回顾两国交往的历史,人文合作始终是重要的领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见证了从睦邻合作到世代友好,再到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的发展轨迹。两国的人文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中苏建交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文化交流从“蜜月期”到经历低谷,再逐步恢复;二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的前十年,文化交往领域扩大并实现机制化;三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人文合作随着国家关系的快速提升全方位发展,成为两国构筑新型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

▍人文交流的快速起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由于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第五条就特别强调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与高层的频繁交往同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迅速被提上日程,增进了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情谊。

早在1949年10月5日,双方建交伊始就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宗旨是增进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随后各地都成立了分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苏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苏联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代表团多次访华,中国也派出相应的代表团访问苏联,1952年双方还在中国举办过“中苏友好月”,在全国67个城市举办了“苏联影片展”,观影人数达到4000多万人。中国向苏联派出大量留学生,50~60年代中国留学苏联人数达到3万人左右;苏联也向中国派出各方面的专家,总数超过18000人,双方的文化合作从一开始就进入非常密切的阶段。1956年7月5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文化合作协定》,是第一个关于人文交流的专门法律文件。苏联科学院于1956年成立了专门的汉学研究所,共有研究员、副研究员90多人。苏联的众多知名院校设立东方语言学院或东方系,开展汉语教学,很重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当时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主要是向苏联学习,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知识,文化、教育、卫生的管理体制也受到苏联的影响,甚至学校里的教科书、教学方法都引进苏联的经验。1955 年,以苏联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克洛特科夫为首的近千名苏联医学专家访华,在两个月内为我国医学界进行了100多次演讲,举行119次座谈会,有3000多人参加,还给2万多名大学生做了31次报告。新中国医疗体系的建立同样以苏联为样板,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中国“制定了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引入了苏联模式的医学生实践训练方法”。这个时期双方的人文交流,主要是适应发展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一方面带有比较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更多还是中国有向苏联学习的需要。以教育合作为例,包括建立两国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联系,聘请苏联专家来华任教,大量引进苏联高等学校教材,引进苏联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介绍推广苏联发展教育的经验,邀请苏联教育代表团考察我国教育并提出建议,推动高等学校之间建立校际联系,推动俄语教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尽管这种合作方式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快速培养大批相关人才,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快速走上正轨,但长远来看也带来不少弊端,很难持续。

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急剧恶化,人文合作也被迫中断,苏联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相关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项目被迫中止,进入长达20余年的对抗时期。由于政治上相互敌视,不仅人文交往完全被切断,舆论上也相互针对,造成彼此的隔阂越来越深。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全面“解冻”,两国的文化交流又开始逐步恢复,官方与民间的往来增多。在这一进程中,人文合作的恢复甚至走在前面,成为关系“缓和”的风向标和相互释放善意的重要形式,使两国很快走出剑拔弩张的敌对状态。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在此之前,1984年中国教育代表团访苏,双方开始互换留学人员。根据1987 年两国签署《1988—1990 年教育合作计划》,规定每年互换学生及科研人员的数量最多为 150 人。1990 年又签署《两国 1991—1995 年教育合作计划》,规定每年中方派出 500 名赴苏留学人员,苏方派出300 名赴华留学人员。1988 年,两国签订《关于双方公民相互往来的协定》,边境地区开启了市场化的旅游合作,也有利于边境贸易逐步走向繁荣。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438207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s://www.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