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张佩纶在“宝名斋”买书时,被伙计怠慢了。一怒之下,将李春山和贺寿慈双双告上朝廷。
最终,朝廷将李春山“杖六十、徒一年,期满递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将贺寿慈“降三级调用,不准抵销”。贺寿慈虽然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工部尚书的官帽子是丢了。
张佩纶第二次下手,成果更加“辉煌”。
当时,朝廷里的吏部尚书万青藜、户部尚书董恂,官声非常不好,时常传出他们贪污受贿的事迹。1882年3月,张佩纶守制期满后,对万青藜、董恂进行弹劾,并指责左都御史童华包庇他们。
10天后,万青藜、董恂、童华被同时开缺,掉了官帽子。
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左都御史,都属于从一品的高官。张佩纶一次性就让3名高官丢了官帽,在朝廷里引起极大的震慑。
难能可贵的是,张佩纶弹劾朝廷大臣,并非因为利益瓜葛,而是出自公心。他的姻亲王文韶犯错失职,一样遭到张佩纶的严词弹劾。
张佩纶参倒万青藜等人没多久,就发生了“云南报销案”。
这一年,云南巡抚杜瑞联报销军费时,被户部敲诈了8万两银子“部费”。御史洪良品、邓承修等人遂对户部尚书王文韶等人进行弹劾。但王文韶位高权重,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于是,张佩纶加入弹劾王文韶的阵营。张佩纶发挥自己的生花妙笔,连续上了3道奏折。他在奏折中说:“若不决去贪人(王文韶),无以儆惕有位,血诚披沥,不敢顾私。”他苦口婆心地表示:只要朝廷能“简任贤能,勤求治理”,即使自己“获咎而去,此心较安”。
张佩纶3道奏折一下,王文韶的屁股就坐不稳了,不得不挂冠而去。
有意思的是,张佩纶弹劾了如此多的高官,大家不但不忌恨他,反而对他评价很高。
张佩纶“害得”王文韶丢了官职,王文韶却在日记里赞扬张佩纶,说他:“风骨峻嶒,可谓朝阳鸣凤,无形之裨益良多也。”1895年,王文韶奉命署理直隶总督,“见文卷中有张手笔,自谓愧对”——张佩纶做过李鸿章的幕僚,文卷里自然有他的笔迹。
张佩纶曾经上过一道奏折,称“刑部郎中翁曾桂系翁同龢侄子,京察列入一等,恐为奔竟夤缘口实。”翁同龢不觉得驳了自己的面子,反而表扬张佩纶说得对:“张侍讲原折甚切实,真讲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