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邦和朱元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是和尚乞丐,绝对的草根出身,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所以当刘邦和朱元璋建立王朝,登基称帝后,他们的劣根性就显现出来,他们比李世民与赵匡胤要心狠手辣得多,不惜通过杀戮功臣的方式来巩固皇权。

(汉高祖刘邦画像)
以上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并不完全认同。笔者认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无论是何种出身,所有帝王都是自私的,排他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都是把稳固统治放在首位。而李世民与赵匡胤之所以表现得比刘邦和朱元璋更人性化,实则另有原因。
以下,笔者简要阐述观点,如有不足或不当,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笔者认为,刘邦、朱元璋与李世民、赵匡胤的本质区别,并非是出身带来的性格不同,而是他们与手下将领的关系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实际上也与他们的出身有一定的关系。
在成为皇帝之前,李世民、赵匡胤与功臣们便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李世民与赵匡胤一直是主子,功臣们一直是手下,这种关系从未改变,所以,当李世民、赵匡胤当上皇帝,功臣们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跪地磕头,山呼万岁。由于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功臣们也不会有不服心理,更不会谋反,相对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可以对功臣们比较放心。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反观刘邦与朱元璋,由于在称帝之前,他们只是一介布衣,之所以能建立王朝、登基称帝,仰仗的完全是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彼时,他们之间并无绝对的身份高低之分。
以刘邦为例,他在称帝前是汉王,而韩信则是齐王,彭越是梁王,英布是淮南王,大家几乎是平起平坐,在楚汉战争中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还不一定呢。等到刘邦称帝,英布、陈豨[xī]举兵谋反不足为奇,平心而论,如果刘邦不杀韩信,他也很有可能起兵反叛。
同样的,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前,也是与徐达、常遇春等大将称兄道弟。而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昔日的兄弟们却不得不对他毕恭毕敬,俯首称臣,这种心理落差,很多人确实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明朝初期,很多开国功臣对朱元璋其实并不那么服气。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正是源于这种关系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他们无法确定谁服气谁不服气,谁可信谁不可信,于是干脆一律除掉,永绝后患。这并不意味着刘邦、朱元璋就比李世民、赵匡胤狠毒、狭隘,而是他们的处境确实不同。
有一种错误的历史观,认为某事的发生就是因为某人品行好或者品行坏,其实,这种推断往往是荒谬的。我们在研读历史时,应该把历史事件还原到历史背景下去考虑,而不该把成败、美丑都归因于当事人的品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