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有时候,我也会想,
这是人生的一种必然还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
2017年的一天,我和一位心理咨询师偶然聊到了这个话题,
她听完后笑笑说:孩子不开口,原因很简单,他的记忆里,开口=被否定+有危险!
我有点不敢相信,跟自己爹说话会有这么恐怖吗?
很快,一些细节浮现出来:
大三那年,我家公子恋爱了,
他第一次打电话尝试跟我描述他恋爱的小甜蜜。我一边跟着他的描述想像,一边心里犯嘀咕。
我并不关心他现在找的女朋友是怎样的人,我只担心他不懂感情,盲目付出,爱错了人。
我把我自己在女人身上吃过的亏,都投射到了公子身上,我不断强调:“恋爱中,一定要占据主动,她对你好吗?性格大气吗?会无理取闹吗?”
最后,公子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而我却一脸懵逼状态,觉得我那么多人生经验没有说完呢,怎么就挂了呢?
从此以后,公子不再跟我谈这个话题了,我也觉得无辜,我的哪一点经验不是为了他好?不听以后肯定后悔!
直到他分手那天,我内心竟然有一种胜利的感觉:看见了吧,我说的没错吧!
我似乎赢了,但公子再也不给我分享他快乐幸福和烦恼痛苦感受的机会了。
我经过觉察、反思,慢慢看到了自己,原来是我的一只手已经伸向了孩子的的心理领地——心理边界。
一个人出生之后,慢慢地都有了自己的边界,
也就是他界定的安全区域。
慢慢有了“我(区别我和他人)”的概念。
随着人的长大,
“我”的范围扩大——
包括,我的安全空间、观念、选择和权利。
4
这就是边界。
形象一点的描述,心理边界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家园。
家园太小,他就会缺乏安全感,没有自我;太大了,则可能过于个性、强悍,影响人际关系。
父母有时候所做的建议,就好像一个入侵者,侵入了他的家园。
所以他会对你设防,甚至远离你。
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去侵入孩子的边界。
总是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了你好。
还要用经验主义去教育孩子:我们是过来人,我们这么做就是怕你受伤!
5
以前我也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平时和公子交流不多。
一旦有机会坐到一起了,我就想把我的观点和建议统统地灌输到他脑子里。
他听着听着就打瞌睡。
我叫醒他,继续给他讲课。
他就非常不满地问我:“爸爸,你是我吗?我的伤,你能代替得了吗?”
我想了想,确实是代替不了的。
但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愿意把自己的能力神化,以为自己是孩子的天!
其实,在受伤这件事上,只有亲历者才能最好地总结。
你一旦介入太多,他势必会很反感。
他觉得生活的每处都有父母的影子。
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采用了拒绝和你交流的方式。
他只是想真正的独立。
你介入他的边界,他所以直接采用回避的方式。
这就是你发现孩子和你越来越少说话的原因。
6
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拒绝方式,
那就是他在应付你,欺骗你。
你问了他任何的情况,他都会给你一个你希望得到的答案,
比如他知道你担心他生活得不好。
你问他过得怎样时,
他会子虚乌有给你描绘出他的幸福生活,假称自己生活得挺好的。
其实,他在外面过得挺艰辛的。
吃方便面,挤地铁,真的像一条狗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谋一口饭吃。
7
优秀的父母,
其实是一个处理边界问题的专家。
他知道哪些边界是可以涉足的,哪些又是必须给孩子完全控制权的。
他知道,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有一定的“开放边界”。
或者说是“试探边界”,这部分空间是可以和外界交流和互换的。
他能感觉到友善和不被侵犯,就需要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1、 你是友善的,不含敌意的。
2、 对方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不被控制的。
开放的边界越大,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越多。
但如论如何你要记着这样一句话——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属于你。
这句话的意思更直白一点地说就是这样的: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无论他曾经多么地依赖父母,总有一天,他会离开,飞向辽阔的天地,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他插上强健的翅膀,让他飞得更高、更远、更平稳。
其实龙应台在《目送》里也说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就是对边界最科学最智慧的界定。
与其不断通过侵入孩子的边界帮助他长大,不如,让他在自己的边界里长大!相信他,他就有能力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