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少肉多蔬果 重养生却得这种病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2016-11-2 08:48
标题:
少肉多蔬果 重养生却得这种病
联合报
一名76岁老奶奶重视养生,饮食遵循多蔬果少肉原则,没有慢性病且身形与BMI值都正常,走路不用拐杖也不需搀扶,还不时做有氧运动健身,但近日却觉得体力下降,爬楼梯与从椅子起身都感到吃力,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肌肉量偏低罹患肌少症,医师推测恐是蛋白质摄取不足惹祸。
BMI值是广为使用衡量肥胖的指标,但老人家却不一定适用。台北荣民总医院高龄医学中心主任陈亮恭指出,随着老化身体组成改变,肌肉量与肌力减少,脂肪量就增加,多数肌少症患者偏乾瘦,但也患者体型正常却是肌少症肥胖。
三军总医院家庭医学科主任高东炜说,肌肉量的减少通常会同时伴随内脏及腹部脂肪增加,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炎反应路径,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肌少性肥胖的老年人有较高死亡风险。
高东炜说,若是发现走路速度变慢,约4.5公尺要花6秒以上才能走完,或是男性握力低於26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以及中臂围小於21公分、小腿围低於31公分,要小心是肌少症警讯,可到医院检测肌肉量与骨骼肌肉质量指数(SMI),是以肌肉重量除以身高的平方,男性低於7、女性5.4就为肌少症。
陈亮恭也说,肌少症患者外观看起来没问题,但因身体储备能量不足,一旦染上流感或跌倒就容易倒下,长期来看也增加住院、入住安养机构、失能甚至死亡风险;他建议,最好从40岁开始加强蛋白质摄取,并且做有氧与健身阻抗运动加强肌力。
陈亮恭特别提醒,有长辈为了养生吃素,但不吃肉加上豆类也摄取不足,很容易罹患肌少症,建议只要控制总热量,避免油炸烹调,提高蛋白质摄取量对身体有益处。
高东炜表示,鱼类、鸡肉或豆类都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牙口不好的长辈可补充高蛋白奶粉或营养品;而补充营养缺乏活动,肌肉「中看不中用」,最好做负重或抗阻力运动,如抬腿、拉弹力带等,则瑜伽与太极拳可训练平衡感与肌力;针对卧床长辈,照顾者也要帮忙做伸展与关节运动。
各年龄层的对抗肌少症方式
40岁之前:均衡饮食多运动,建立肌肉本钱。
40~69岁:注意蛋白质摄取,60公斤者每天至少要摄取54~72克蛋白质,等同200~300克鸡腿肉。
70~79岁:缺乏骨骼肌干细胞难长肌肉,加上牙口不好,可补充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品。
80岁以後:肌肉量流失更严重,除了营养外,必要时要靠药物治疗。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s://www.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