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的路总是最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5:58: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自始至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并将为人民服务立为他亲手缔造的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政府的宗旨。

毛主席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试图改造人性,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领袖和导师,身后倍受无知者责难,但他的努力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必将永远光耀人间。】



胜利法宝:"走就一个字"

红军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是和当时中国的形势密切相关的,蒋介石并没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和时间。蒋介石控制江浙,建都南京,东北张作霖,华北阎锡山,西北冯玉祥,广西的李宗仁、张发奎等各自为政,是较大的独立势力,下面各省林林总总的小军阀,占山为王的土匪多如牛毛。朱毛力量并不大,朱毛红军的特殊地方在于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但从实力上讲,一开始没有进入大军阀们的眼里,大帅一级的将领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夺中国领导权上,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投入的兵力达100万人,蒋介石胜出。

胜利后的蒋介石才发现一个大问题,军阀们只是争权夺利而已,没有置对手于死地的政治意图,可以妥协甚至联合,而朱毛红军不同,他们是旗帜鲜明地要推翻他的统治,并且通过土改,已经开始挖掘他的根基了。

这时候,蒋介石反应过来,真正敌人就是朱毛红军。蒋介石刚腾出手来,就立刻调集兵力向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毛泽东面对的敌人是逐渐升级的,他在势力最小的时候,遇到的是"进剿",那时的敌人只是将他当作一般的土匪对待,后来势力大了,蒋介石也只是协调江西湖南福建两三省军阀进行"会剿"。"围剿"则表明蒋介石真正把毛泽东视作自己对手。

从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没有将待在租界里的共产党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敌人是毛泽东,因为汪精卫都已经屈服于他的威势,他真的没注意那个曾经比他地位还高的宣传部长已经上了山。

他没有想到毛泽东这个书生也拿起了枪杆子,并且将力量对准了他统治的社会结构的基础部,蒋介石的实力在增加,他的获利模式在进一步放大,但他不知道,毛泽东的成功模式也已经形成,并且比他的膨胀速度要快得多,短短几年工夫,毛泽东已经发展了近百倍,蒋介石最多发展了十来倍。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的固然能吃小的,但快的也能吃掉慢的。

取得中原大战胜利的蒋介石目光盯住了最高的权力宝座,他居然只调集了10万大军进行第一次"围剿"。他大概把红军当成了军阀一样的土鳖等着他来打,蒋军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朱毛的根据地大举进攻,此时根据地内人口已达200多万,分得土地的农民积极支持红军,人心已经倒向朱毛。

"诱敌深入"的方针,是一个狠到家的方法,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把国民党逼到两难境地,国民党怎样对待这些分得田地的农民,都将是错的。国民党一来,肯定要将土地收回去,还给地主,那他就得罪了多数的农民,由于土豪的浮财已被没收,地主收回土地所能拿出来的红利远远少于得罪多数农民带来的损失,这样国民党就丧失了民心,还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益,如果采取屠杀政策,则会迫使农民加入红军队伍。毛泽东就像是一个太极高手,他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土改、换取农民的支持,当国民党的力量反击的时候,他又将这种力量引向农民,借助于敌人的力量推动农民参与革命,从而达到鼓动大多数人参与革命的终极目的。

对于毛泽东来讲,只获利不吃亏是他设定的规则,他知道这样将带来最后的胜利,可是对于其他领导人来讲,占领意味着胜利,放弃意味着失败,所以毛泽东占领城市随后轻易放弃叫人无法接受。可以说上上下下都被毛泽东搞得头晕,除了铁杆追随者,其他人都表示怀疑这种方式的正确性。

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解释欲取先予的道理。

毛泽东的上山不是为了山,攻城不是为了城,经略地方不是为了地盘,他的目标是全国政权。为了达到这一几乎不可能的目标,毛泽东走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也制定出了一些让人特别是他的同志都无法接受的方针策略。反对他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容易觉得自己很高尚,但注定要失败,失败则将这些人淹没在历史的黑暗中。

早在周朝,就有人喊出了"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这似是而非的道理,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伤害是很重的,宋襄公常被人视作笑话,但立国根本脱离了力这一根本,引发的灭顶灾难恐怕叫所有人都笑不出来吧。

所以胜利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则之一,对错只是左右手的一种标准,毛泽东为我们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这一法宝是在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中锻炼出来的。有人指责毛泽东打内战,流的是自己人的血,这是一种阴暗的恶毒,岂不知只有自己流血才能换得敌人的血,只有敌人的血才能换得我们的女人不再流泪,后代不再流血。

初次直面蒋介石,毛泽东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这样蒋军就没有获胜的可能,一个走字叫蒋军连连扑空,蒋军一进入根据地中心,就陷入困境,没有人烟、没有向导,也没有粮食,国军变成了瞎子聋子和瘸子。

红军却以逸待劳,消息灵便,对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围剿"敌军虽有十万,却是分散的,毛泽东手下只有四万余人却是集中的,毛泽东心中盘算着:如果能消灭敌人一个师,其他将不攻自破,毛泽东将目光瞄向敌张辉瓒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第五十师。

毛泽东最高明的工作方法之一是事先告诉他的军民,他将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慎重初战"的问题,一定要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打,这时候打击的目标,最初选的是谭道源师,谭道源靠着胆小谨慎躲过了这一劫。没有等到胆小的兔子,蹦来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在忍耐待机中,一向骄横的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冒进了,他向龙冈推进。

龙冈是狭长的盆地,是弱旅打强旅的好场所。红军全歼了蒋军近一万人,活捉张辉瓒。主攻师的师长是粟裕。

灭敌一万,并且不需要朱德、彭德怀亲临前线,不需要他们再冲锋陷阵了。在数百次战斗中逐级爬上来的将领彭德怀也不得不佩服地说:还是摇羽毛扇的厉害啊。此时的毛泽东在朱德、彭德怀眼里开始接近诸葛孔明的形象了。

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毛泽东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它的前半阕是: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毛泽东乘胜挥师向东,直取潭道源师,歼敌3000多人,其他各路蒋军仓皇退走。

所有的忍耐都变成了正确,一切放弃都有了回报。在五天内,红军连续打了两个大胜仗,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

不过对蒋介石来说,第一次"围剿"失利似乎算不了什么,有资料表明蒋介石听到失败后,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并且写信说:"我兄每闻共党,便张皇失措,何胆小乃尔!使为共党闻之,岂不为之所窃笑乎?"说明此时的蒋介石还真没心痛。

全歼一个师意味着某种变化,毛泽东获得了现代化的工具--无线电台,这等于齐天大圣又多了一双顺风耳。

杀敌上万,是共产党开始起义后取得的最大胜利,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

蒋介石大队人马跑了,毛泽东就开始打县城。胜利自然带来情绪高涨,顺势而为,采取攻势作战,占领瑞金等县城,摧毁了不少地主豪绅武装,根据地扩大了,地方武装发展了。打土豪,分田地那是不能少的,红军给养和经费增加了,在军内作战经验要总结,训练、教育两不误。

失败后的蒋介石才知道大意了,好在他有钱有枪有人,第二回他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统一指挥四省部队,调集20万人"围剿",不掐死朱毛誓不罢休。

蒋介石第一回"围剿"用兵10万,肯定是错的,因为兵力比例是十比四,第二回要好一些,二十比四,符合五打一,兵力上有绝对优势。同时,蒋介石也不是傻瓜,他还是要总结经验教训的,不过从这以后主要是教训了。鉴于第一次惨败的教训,他搞了一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真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我不上当不冒进,打不死你?作战方针是每日进展只五里、十里,停下来,马上修工事,再加上一招让还乡团搞民团善后。这一回看上去无懈可击,看你毛泽东怎么对付?

朱、毛发布命令:跑。正确的说法叫走,因为敌人不追,按照军事术语叫作脱离同敌军接触,总而言之战法上已经写明了,敌进我退。

这时苏区领导层有了变化,"真正工人出身的"(斯大林语)并且被斯大林接见过的项英成了毛泽东的上级,不过项英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又不大懂得军事指挥,所以,毛泽东仍然指挥作战。

随后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弼时身份最高,他是政治局委员。他们开会作的决议中基本肯定了毛泽东的工作,注意这句话,他们肯定了毛泽东,如实施土改、建立了红军的整个制度等等;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毛泽东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是肯定的,这句话好听吧,意思却是:听清楚了,我们是你的上级,明白不?

敌人就在前面,先打仗吧。可是自从见了新领导,军内又有人站出来表态听中央的。中央局代书记项英虽然不会打仗,但也不会有权不用,根据中央指示,项英主张跑远一点,干脆跑到根据地外头去,还有些人主张"分兵退敌"。

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毛泽东的走,可不是逃,他的诱敌深入,是要灭了敌人的,而不是躲避敌人的。

毛泽东反对这两种主张,分兵硬碰硬和跑得远远的他都反对。由此我们就知道毛泽东的招数后来看着高明,是因为胜利了,但一开始却不是别人能够想到和容易接受的。他的意见只得到朱德、谭震林等人支持,在会上处于少数地位,因此,他便向任弼时提议扩大会议范围,来讨论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问题,这个提议被任弼时接受了。

这一招很有效,越往基层毛泽东的支持者越多,这些人跟着打了好几年了,当然支持毛泽东,这样,毛泽东的意见由少数变成了多数。

跑路还是打仗的问题解决后,紧接着就是从哪儿下手。有人主张先打强敌,毛泽东则认为应打弱敌王金钰部,经过讨论,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被采纳。

毛泽东在会后闲谈时曾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先打弱敌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然后毛泽东就背了一段古文。

这样子在会下讲事情,有两方面效果,愿意听从他的意见的,视他为领袖的会认为毛泽东懂得真多,不由得就产生出滔滔不绝的仰慕之情,而对他不感冒的知道后则会更搓火。

关于这一段历史,需要注意任弼时的态度和立场,由于任弼时逝世较早,关于任弼时的资料中有很多误解。

前面我们谈到,1928年党的"六大"前后,任弼时奉命留守中央,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给予了很大支持,对于毛泽东的工作和红军初创的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人会问,任弼时在苏区毛泽东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是什么态度呢?由于后来在延安整风时,任弼时常常为"左"倾中央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任弼时错误也很大,这是一个误解。毛泽东与任时近乎师生关系,以后来毛泽东与任弼时的关系可以推断任弼时不会反对毛泽东,即使他说的毛泽东不爱听,也只是在传达中央的指令。任弼时的使命是执行以王明、博古为首的中央的指示,所以他起草过文件批评"狭隘经验论"来向上交差,因为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主张其矛头直指布尔什维克们,任弼时心向毛泽东,从他从来没有夺过毛泽东的权力就能看出,所以无须做工作来争取,毛泽东把重点放在说服王稼祥上,因为王稼祥是负责军事的。

毛泽东初见王稼祥的时候就深谈过,并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赠给王稼祥,王稼祥十分佩服,逐渐理解了毛泽东的主张,转而支持毛泽东,这种支持很重要。毛泽东非常注重争取别人的支持,这是他的特点之一。

项英和顾作霖反对毛泽东,任弼时却来个"未置可否",但在争论中任弼时却确认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

这就是他俩关系的明证。

通过扩大会议毛泽东获得了支持,朱毛立刻签发命令:消灭王金钰。红军立刻展开埋伏,没有想到一下子就等了25天。

三万多红军在二十多天内隐蔽在山区,敌人迟迟不来,下了钩鱼儿不咬,性子急的人恨不得把钩儿提上来看,这样的人无法钓着鱼,毛泽东岿然不动,就一个字——等。

等了二十多天,王金钰部一个师加一个旅终于来了,朱毛下令消灭他们。

敌人这时候似乎还不知道毛泽东手里有电台,在用明码通报,明确告诉红军他们将到达毛泽东指定的地点。

这一回与上一次纯粹的口袋阵不同的是,红军用穿插的方式抄了敌人的后路,使毫无应战准备的敌军陷入一片混乱,该师大部被歼灭,师长被俘后,伪装成一般俘虏而获释,在追击中又歼灭一个旅。

首战告捷,朱毛指挥红军扩大战果,半个月中,朱毛指挥红军,横扫七百余里,连续打了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两万余件和大量的军用物资,痛快淋漓地打破了蒋介石第二次"围剿"。

毛泽东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又兴奋地填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里面的"有人泣",是指蒋介石,这么惨痛的失败,足以叫蒋介石落泪。

这一边正打着呢,蒋介石可没有闲着,他软禁了他的盟友胡汉民,汪精卫找到了翻脸的理由,又拉上反蒋各派在广州另行成立"国民政府",并积极部署向湖南进攻。汪精卫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由于没有实力被蒋介石从高位上挤下来,使得他走的完全是偏锋,而且越走越歪。

我们对照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路线,会惊讶地发现,蒋介石走的路线是联络大的,消灭弱小的,这显然成功得快,对比他小的势力是能消灭就消灭,不能消灭的采取收买的政策,对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以及两广的李宗仁、白崇禧似乎都是这样,但走到一定份上就走不动了。毛泽东则是相反,他的路线是联合弱小对抗强敌,这样要慢得多,毛泽东连袁文才、王佐这样的几十条枪的力量都是合作的态度,最终他的成就是无限的。

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比毛泽东的预计来得早得多,规模也比第二次"围剿"大得多。这倒不是蒋介石知道自己要失败早早做了准备,而是蒋介石要对付广东军阀的缘故,蒋介石下决心软禁胡汉民的时候就知道会有人不服,要跳脚,就准备了军队应付南方的反对势力。而毛泽东距离蒋介石最近,于是蒋介石将朱毛与广州汪精卫串起来对付,准备一枪先扎穿朱毛,然后再扎汪精卫,来个串糖葫芦。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蒋介石亲赴江西指挥作战,集中的总兵力达30万人。这是蒋介石第一次面对面和毛泽东对打。

蒋介石自恃兵力雄厚,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他以重兵由北向南猛烈推进,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再乘势直捣广东,解决汪精卫等反对派势力。这方法是对的,这也是蒋介石少有的正确打法。

毛泽东没有想到蒋介石会来得这么快,主要没有料到蒋介石把红军和广州的汪精卫串起来一块打。红军总数仍是三万多人,而且部队分散一时无法集中起来。毛泽东、朱德先是指挥部队收缩集中,一开始他们曾想在边界消灭蒋军一路,再及其他。但很快就发现不是这么回子事情,立刻放弃了原来的打算,集中主力,跑回根据地内部。

敌人进兵的速度比他想的快得多,毛泽东想退到腹地都已来不及,毛泽东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躲过"围剿"军进攻的锋芒,方才实现主力集中。所以后来毛泽东常说,集中优势兵力谁都能懂,能做到的不多。集中兵力,要先行收缩才能做到,这意味着直接吃亏,胜利在未来并不确定,这就是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懂,但多数人做不到。

蒋军全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却到处扑空。毛泽东定下的方针是避敌主力,打其虛弱。但战机难寻,敌人实在是太多了。自己在弱势的情况下,被强大的敌人包围,这仗最难打。你跑早了,敌人的十面埋伏可以顺势转成二龙戏珠接着追;跑晚了,就被人包了饺子,就得在包围圈将成未成之时,最晚在包围圈尚未厚实之前跳出或是撕开才成,总之是很苦很累很危险,传奇就是这样造就的。

这时候毛泽东处于三面临敌一面临赣江的危险境地,南北都有强大的敌军,中间只有20公里的空隙可以穿过,为了造成对方错觉,红军以少量部队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主力却趁着黑夜,翻山越岭向东跳出了敌军主力的包围圈。

跳出圈子的毛泽东相当于在敌人的背后出刀子,蒋介石搞了一个包围圈,鱼儿却在外面,此鱼还能咬网子。毛泽东连胜两次后,接着向东边打,从原来的被动局面中夺回了主动权,但危险并没有结束,空间实在太小了。

蒋军快速扑了回来,毛泽东让谭震林带一小部分兵力继续向东引开敌军,红军主力秘密西进。

这一回蒋介石只给毛泽东留了10公里的窄缝,毛泽东依然穿越过去,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再次溜出了包围圈。国民党军队被少量红军牵着鼻子往东北向走,谭震林靠着汽油桶里放鞭炮,晚上就扔几颗手榴弹,一路攀山越岭,把国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一。等蒋介石命令蒋军主力再次掉头向西,红军主力已休整了半个月,蒋军来了,朱毛接着西移。

蒋军一再扑空,精疲力竭,反蒋的两广联军趁机大举北进,进入湖南,蒋介石只好退却。

这正是红军反击的大好机会,反击中一次打平,五次胜利。蒋介石直接指挥的国军第三次"围剿"被打破。至此蒋介石手下的多数大员已经和毛泽东交过手,他们无一例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蒋介石亲自指挥调动30万大军,没有打败朱毛3万人马,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当然可以将账算到汪精卫和两广军阀头上。但谁都不能否定的一点是,蒋介石不可能战胜毛泽东。一比十,毛泽东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不败反胜。从此以后蒋介石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优势和机会了。

胜利自然带来地盘扩大,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范围扩展到28个县境,在根据地内,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一个新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现雏形。

这胜利是不可思议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但都是借助地利和其他条件完成的,没有人像毛泽东一样只是靠了方法就实现了。毛泽东后来最欣赏的是李世民和朱元璋,他们都是后发制人。尤其是朱元璋,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成就帝业。毛泽东为什么会早早地打出自己的旗帜,在力量很小的时候就明确地站到了蒋介石的对面,军队对军队,政府对政府,堂堂正正打了几十年,最后取得彻底胜利呢?显然他找到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一整套战法,这是军事家的最高境界。

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我们不能说蒋介石一点都不会打仗,毕竟蒋介石是靠军队的胜利崛起的,问题是他遇到了毛泽东,过去一切有效的方法,对付毛泽东无效。毛泽东看上去老在跑,但他的跑是极其主动的行为,他不是跑得无影无踪,而是就在敌人边上,他时刻等着咬敌人一口。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完胜,毛泽东完整的战略战术成形了。这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包括:在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下,"诱敌深入"是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运动战是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歼灭战是反"围剿"的基本要求。它的要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避强击弱,慎重初战,采取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的战术,制造并抓住敌军在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实行战斗中的速决战。

毛泽东的奇思妙想,在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全面的验证,从拿起枪杆子开始,在三湾改编军队确定党指挥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到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到优待俘虏,开始了军队的建设,有了枪就建立政权,推进土改,然后滚动发展,这一步步走来,中间虽有调整但多是微调和进一步改进,只是更接近他的革命的方程式,最后他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关键是他的军队接受了最严酷的考验,蒋介石亲自率领的30万大军在毛泽东的3万人面前失败了,从这一天起,再没有敌人能够打败毛泽东。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15:47 , Processed in 0.2007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