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族史上的唯一一次“种族灭绝”的行为,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民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16: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ohu




“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晋书》里记载的,这应该是杀胡令的由来。

可以说,冉闵“杀胡令”一出,直接将羯人从历史上抹除,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洗血,以杀止杀。以至于,很多人都说:这种“种族灭绝”的行为,在不少人看来是对人道主义的挑战。


native advertising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众说纷纭,多不足以为实,约于中国汉朝时期被当时的匈奴族所俘而带入中国。

以至于,羯族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便是以侵略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有足以让族人安居乐业的土地,有完善的语言系统和宗教系统。羯人不在自己的土地上谋求发展,却跑到中原大地上烧杀淫掠,这本身就是非正义的。当然,羯人之所以入侵中原,也有部分苦衷。

因为,羯人不肯归顺匈奴,所以,遭到了匈奴的报复,为图生存羯人不得不向南方发展。不过,这只是“部分原因”,并不能作为为羯人脱罪的说辞。匈奴灭亡后,位于中原的羯人处境堪忧。不得不说,当时的中原王朝买卖羯人奴隶的行为,的确是有失人道的。


这是中华礼法长期受到匈奴侵害,失去约束力所产生的恶果。越来越多的羯人被变卖到晋朝,被压迫的羯人最终趁乱揭竿而起,对中原王朝进行反抗,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羯人重获自由以后,他们并没有选择与汉人和谐并存,而是冤冤相报,将汉人视若牛马。

当时,汉人所面临的境遇,与被当作奴隶的羯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倘若,汉人不反抗,那么,汉族将没有任何生存空间。汉族人民推翻羯族政权,从根本上来讲完全是正义行为。毕竟,羯人虽有过一段时间的被奴役史,但他们毕竟是外来的侵略者,若非羯人南下入侵,汉人又怎会打到羯人老窝奴役他们呢?

不过平心而论,惩戒羯族凶手是正确的,但在复仇过程中屠灭羯族,未免有些“防卫过当”,这是不符合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因此,后世的史学家,都会对此批评这种无差别种族灭绝的做法。我国的史学家,从未遮掩过冉闵屠灭羯族的罪过,也曾给予羯族统治者石勒赞扬。

从这里就能看出,中华人民没有狭隘的种族歧视思想,所谓“大汉族主义”根本就无从谈起。


重审那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杀胡令”诞生的背景是在五胡乱华,汉人处于绝望的状态下。在那个时代,中原的传统价值观险些被推翻。人非圣贤,汉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得不到尊重,又怎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崩坏的礼教没能保护汉人,也没能保护外族的无辜者。

不过,在中原重新恢复和平后,后人立即对前人的做法作出反省。羯族的灭绝是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当然,要总结悲剧发生的原因。五胡乱华乃至杀胡令,完全是因为匈奴入侵后,汉人受到游牧价值观念的感染,传统价值观沦丧所产生的结果。如果,非要将一切归罪于某一方,笔者认为:根源在于以匈奴为主的侵略中原的游牧部落。

然而,现代社会有不少历史爱好者为“给羯族伸冤”起高调的,他们才是游牧思想的继承者。这些人为羯族脱罪后,是不是还要为其他南侵的游牧民族脱罪,使其侵略行为合法化呢?他们将历史歪曲,将一切都归咎于所谓“大汉族主义”,称:汉人如何歹毒地进行种族屠杀云云。几乎每个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都有意识地规避了这样的事实。



在那场悲剧中,汉人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正当防卫,而不是像游牧民族一样主动寻衅滋事,跑到别人的地盘上进行烧杀淫掠。纵观历史,汉族人民从未靠掠夺少数民族财富发展的例子。所以,我们不能将“正当防卫”和“主动入侵”混为一谈。如果将二者相提并论,岂不是在剥夺自卫者的生存权利?这种思想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念。

可以说,这些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制造民族仇恨的歹毒用心昭然若揭。

时至今日,那些游牧价值观的继承人们,用种种歪理将汉族人民的价值看得一钱不值,这种蔑视人的生命价值的观念,与羯赵的种族主义又有什么分别呢?倘若不能加以改正,这种思想极有可能演化成新的民族仇恨。想要防止悲剧重现,仅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恢复传统价值观念,让平等的生命价值受到重视,彻底杜绝偏激狭隘的游牧思想,将这种野蛮的观念彻底革除。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各中华民族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各民族和谐发展,安居乐业。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十六国春秋别本·卷二·后赵录》】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16 08:56 , Processed in 0.0400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