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性的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04:5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性的贡献。
习近平出生于革命的家庭, 有红色的基因, 在新中国和平的环境下长大,青年时期就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准备运动中,成了上山下乡青知一分子。知青上山下乡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国防战略的一部分,当时对阻止苏联对中国的侵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习近平在农村吃了很多苦,但是想到祖国没有遭受被侵略的历史劫难, 而且也做出青知一分子应有的历史贡献,无怨无悔。习近平在农村的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党支部书记, 是成千上万知青中涌现的优秀的代表。

从1968年到1969年,中苏边境多处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事态非常严重。苏联打算对中国进行核手术,苏联百万大军屯兵中苏边境,中苏的力量对比,苏联由于武器巨大优势而使其力量是压倒性的。

针对当时的严峻的形势,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对苏联采取示强而有准备的策略,加上中国拥有原子弹和氢弹,使苏联不敢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因此中国躲过了苏联遭受德国进攻式的悲剧。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后怕。如果中国当时遭受苏联的侵略,中国必然遭受毁灭性的损失,中国的历史必然会改写,从1969年到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出生。这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巨大贡献,拯救了成千上万中国人。

中国当时示强而有准备的策略是什么呢?知青上山下乡就是一个有准备的措施。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遭到苏联的进攻,首先遭受损失的必然是城市和城市人口。把成千上万的知青部署到农村去本身就向苏联表明中国准备同苏联开战,同时成千上万的知青也是中国的一个巨大的优势,所以知青上山下乡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战略的一部分,对阻止苏联对中国的侵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苏联的战略家们当然明白,巨大的人口转移到农村意味着战争的准备。

毛主席为知识青年选择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而不是奔赴前线的道路。母亲送儿子上战场的惜别时刻没有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是中国青年托毛主席的佑护和福分。评价历史要看主流,不会有人因为苏联卫国战争的巨大损失而诋毁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历史意义,除非站在相反的立场。成千上万的苏联青年人都有不去战场的个人理由,但是服从祖国的需要,勇敢的奔赴前线,是当时的主流。同理,不应当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一点非主流的情况而否定 其历史意义,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时中国国防战略的一部分;同理可证,不应该由于文化大革命有一点非主流的表现而否定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建成了两弹一星一艇,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会失去造出核武器的历史机遇。

中国现在如果没有核武器,只能屈辱地接受美国的讹诈。正是中国有了核武器,才有反制美国贸易战的底气。不要以为现在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的民主资本家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地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日本侵略打断了中国发展的历程,同样道理,如果没有核武器的保护中国可以和平地建设中国的经济吗?不可能,苏联当时肯定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虽然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据说占世界的30%,旧中国却依然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

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迈进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有了大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中国青年应当发杨知青精神。知青精神就是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的战略需要, 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好本职工作,在必要时,为祖国英勇献身。习近平就是知青精神的杰出代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中国的国防战略,为中国避免了被侵略的历史劫难,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2-10-25 05:04:31 | 只看该作者
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中国青年当时刻以此自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11 09:55 , Processed in 0.0636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