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有世界上最好工作的人 为何不留恋这个世界?(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19: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硅谷维立






native advertising



- 1 -2018年,明星厨师兼作家、美食家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法国小城史特拉斯堡自杀。四年后,未经波登家人授权的波登传记《在天堂中失落》(Down and Out in Paradise)出版,其中关于他最后日子的那部分内容翻开旧伤,暴露隐私,让波登家人深为不满,也让他令人费解的自杀再遭热议。


如今名人自杀的消息并不很稀奇,时不时就会传来一个。跟波登差不多同时自杀的就有时尚设计师Kate  Spade。但我读过几本波登的书,看过他的电视节目,对他的生平有一点了解,对他的自杀就更吃惊,也更关注。


波登出生在一个温和正常的家庭,但不知何故就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特立独行,桀骜不驯。


因为喜爱烹调,他拒绝上大学,执意念烹调学校,之后顺理成章成了厨师。厨师的生活其实很辛苦,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厨房鱼龙混杂,各色人等出没,同事中个性凶悍、背景可疑的角色很多。可能因为这些原因,也可能因为波登天生就是一个愤怒反叛的人,他这些年过得并不快乐。


除了喜爱烹调外,波登也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文学青年。在厨房工作之余,他抽空写了两本小说,也出版了,但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但他写的一篇关于厨房中不为食客所知的肮脏秘密的小文《请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再吃》(Don’t Eat Before Reading This)被《纽约客》发表。被这个成功激励,他半夜下班后,早上上班前,都见缝插针奋笔疾书,在2000年出版了同样题材但内容更详尽丰富的《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

《厨房机密档案》一炮而红,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波登摇身一变成为明星厨师。之后十几年里,波登虽然继续干厨师的老本行,却不再在厨房朝九晚五,而是主持电视节目,周游世界,品评美食。这期间他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受欢迎,好几本我都读过。

我一直认为波登是个特别幸运的家伙。虽然他四十多岁才出人头地,可以说大器晚成(其实也不晚),但他每天跟美食打交道,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名利双收,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和最好的生活。这样的人居然也会出此下策,显然对世界毫无留恋。

- 2 -波登自杀的直接导火线,新书说法和四年前的报道一致,是感情生活的挫折。波登的女友是意大利影星艾莎·阿基多。详情我不清楚,但似乎是他对她的沉迷超过了她对他的兴趣。这种感情世界中的不对称,造成了波登的绝望。




根据纽约时报、纽约客等报刊杂志的书评,《在天堂中失落》一书作者挖到了波登自杀前发给阿基多的短信。波登说,“还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吗?”阿基多说,“别再烦我就可以了。”波登回答说,“好。”几小时后,他上吊自尽。

但波登自杀时已经61岁,他不是少年维特。一个阅历丰富的中年人做出结束自己生命这种惊天动地的事,似乎不会是这么单纯的原因。同样根据书评,书中仅次于波登死前给女友短信的另一个比较劲爆的内容,是波登死前不久写给前妻的一段话:

“我也讨厌我的粉丝。 我讨厌出名。 我讨厌我的工作。我很孤独。”( “I hate my fans, too. I hate being famous. I hate my job. I am lonely.”)


这段话让人吃惊。电视上穿着破旧牛仔裤的波登看上去是那么酷,他看上去是那么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且,还有人不喜欢粉丝和出名?可见光鲜的外表下真相总是错综复杂,跟想象的不一样。


波登一年有250天在外旅行,走访边陲之地,品尝各种奇怪的食品。他真的喜欢天天在外面跑吗?他真的喜欢喝那种黑乎乎的汤,吃那些蠕动的虫子吗?


如果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做呢?如果他不喜欢出名,为什么不从公众视野消失呢?普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功成名就的人早已没有温饱之忧,但他们是不是也会被什么东西套住呢?


波登有抑郁症病史,他对此从不隐瞒。他的自杀是否跟抑郁症有关?抑郁症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波登讨厌他的工作。一个人患上抑郁症,看世界就戴上了摘不掉的有色眼镜。他们看不见那些值得自豪和喜悦的成就,对自己生活故事的诠释完全变成负面黑暗。


有些患抑郁症的人,拿一般标准来衡量是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但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自己很差劲。写出《1984》和《动物农场》的奥威尔很了不起吧?他的成功应该是一连串的吧?但他居然说,“任何生活在当事人看来都是一连串的失败”(“any life when viewed from the inside is simply a series of defeats”)。

抑郁症让人了无生趣。一个人选择轻生,常常是抑郁症作怪。


- 3 -但我对现在一有人自杀就让抑郁症背锅又有点不以为然。不是说他们没有抑郁症,也不是说抑郁症不可怕,我只是不喜欢把抑郁症当成一只垃圾桶,遇到悲剧就朝里一扔。这一扔固然干净利落,却有些浅尝辄止,没有探究一些更有意思的问题,即为什么抑郁症如此流行,为什么有人会得抑郁症。

人类对精神疾病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根据现在的并非完全没有争议的说法,抑郁症是化学物质不平衡导致的。即使接受这个说法,稍有好奇心的人也会问,不平衡是怎么形成的?影响它的是基因,还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个人际遇?


答案是基因和环境都起作用。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的水平受遗传影响,也受境遇和行为影响。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精神疾病与境遇行为的关系,比那些病更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经常跑步的人都知道,在推动自己超越极限,精疲力竭时再多跑一百米后,会有一种很爽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量达到某种程度时体内会分泌内啡肽(endorphin),而内啡肽会给我们带来快感。


当我们积极从事一件感兴趣的工作时,脑子里会分泌大量让我们快乐的多巴胺(dopamine),而多巴胺的分泌又让我们产生想完成一件工作的欲望。


母亲生产后脑子里释放的催产素(oxytocin)让她感觉幸福。但除了生孩子外,每一个增强归属感与信任感的互动,比如温暖的拥抱,富有同理心的对话,温情的陪伴,都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让人感到快乐。


血清素(serotonin)也是一种有助于振奋心情、防止情绪低落的神经递质。快乐的想法、运动和晒太阳都会帮助释放血清素。


我们的命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基因决定,自己还是有些掌控权的。只是生活中总有些烂事锲而不舍地破坏我们的心情,又有很多看上去重要又紧迫的事情,眼花缭乱地转移我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波登可能天生就更容易患抑郁症,我们不是要责备死者。但我们从他的悲剧中可以学到的,除了警惕抑郁症的危害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未雨绸缪地关注心理健康,调整情绪,争取把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抑郁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4 14:19 , Processed in 0.0397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