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卿为什么这么火?背后的教育,让人落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4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上海。7岁时,与父母一起搬到安徽生活。


  从此,童年成了“摔跤吧,爸爸”电影的真人版。


  “董卿,你长大了,要学会帮家里分担家务。”


  晚饭后,父亲给了她一块抹布,让她洗碗,她刚拿起碗,只听身后又传来一句,洗完了,把地也擦一擦。


  一次,父亲下班回家,发现了她爱照镜子的“毛病”,晚饭时,立马召开专场批斗大会。


  父亲仗着自己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指着一盘土豆对董卿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


  她看见妈妈帮她做新衣服,高兴地不得了,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有新衣服穿了,不用再等到过年。


  哪知做新衣这事儿,被父亲瞧见了,“孩子的衣服够穿就行,与其把时间花在穿衣打扮上,不如多看看书。”


  董卿原以为“多看看书”是父亲的口头禅,哪知是他的育儿规划之一。


  刚上小学那会儿,有一天,父亲抱着很多书回到家,“你现在还看不懂,先学着抄成语和古诗,抄完了就大声朗诵,背诵,我在外面听着。”


  董卿以为父亲开玩笑,结果发现他是认真的。


  他让董卿每天坚持抄成语和古诗。


  一两年后,又让她抄古文。


  董卿咬牙切齿,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属于被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一代,对知识有着无比的信任,对锻炼身体也有古怪的偏执。


  每天早上天没亮,董卿就被父亲提溜起来。


  “跑步去。”


  父亲一声令下,董卿在迷迷糊糊中,走出了家门。


  她跑步的地点很安全,就在离家最近的淮北高中。


  跑步的时候,她感觉目光灼灼,仿佛整个淮北中学的师生都在看着你,笑话你。


  跑了几次,她就再也不去了,下楼以后就找个门洞躲起来,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喘着气跑回家,假装上气不接下气,报告父亲,“我跑完了。”


  父亲的严格要求,让董卿连跳两级,提前成为了初中生。


  升了初中后,父亲脑洞大开,让她每个寒暑假去“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不是大学生才干的活儿吗?


  “你打点提前量,会怎地?”


  期末考试前脚刚走,父亲求人的电话后脚就来了,“老王啊,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


  董卿也是一脸的懵圈,不要钱打什么工啊。


  “不是打工,是勤工俭学。”


  董卿明白了,父亲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


  那几年,她从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一路做到宾馆清洁工。


  宾馆规定,每天收拾10个房间,20张床,董卿埋头苦干,一个上午只收拾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中午饭了,她还在傻乎乎的收拾着。


  父亲特意来看她。女儿见老爸,两眼泪汪汪。“太累了,不想干了。爸爸。”


  但父爱如山,岿然不动。


  他摸摸董卿的头,说,“坚持一下。”




  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董卿心想,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晚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只要饭菜齐了,父亲又开始唠叨了。


  董卿累得什么都不想干,就想发火。


  多数时候,董卿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所以她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父亲出差了,可以好几天不用见他。


  


  董卿和父亲,母亲


  2


  多年魔鬼教育,董卿养成了顺从的习惯。


  只在一件事上,她“忤逆”了父母的意思。


  高考时,她报考了浙江艺术学院。


  父母双双出自复旦,从小就希望董卿能从文。


  董卿知道,她不想从文,想从艺。


  父亲什么都没说,只默默地送她到学校,帮她收拾了床铺。


  董卿心想,这下好了,你赶紧走吧。


  董卿打算送一送父亲。


  夕阳西下时,两人走在学校的小路上。


  许久不开口的父亲突然说了这句,“你自己小心点吧。”


  他眼里泛着泪光。




  




  董卿第一次看到他落泪,心里五味杂陈,不知所措。


  大一放假回家,父亲提议去小餐馆里搓一顿。


  吃到一半,父亲突然举起杯子,“来,闺女,我敬你一杯。”


  董卿愣住,父亲开口了,“多年来,我对你的教育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父亲的话还没完,董卿眼泪哗一下出来了。


  那次,她以一个女侠的姿态,陪父亲喝完了整瓶白酒。


  这也是她第一次喝酒。


  多年后,父亲严苛而古怪的教育方式,反倒帮她熬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苦闷与煎熬。


  3


  1994年,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报名的时候,她想着,“要不我也试试。”


  无心插柳柳成荫,她考上了,顺利成了一名主持人。


  两年后,父亲看到东方卫视全国招聘,建议董卿去试试。


  又一次,她再次成功了。


  那两年,连跳槽都便捷顺利,自带梦幻感。


  可刚回到上海,董卿就发现,台里给她准备的节目是串联节目。


  上班跟玩儿似的,来了,点个名,可以了,走人吧。


  她旋转,跳跃,心花怒放地走进台里,不到半秒钟,她又灰头土脸的出来了,每天如此。


  为了调整心情,她特别喜欢看《红楼梦》,《西厢记》,唐诗宋词她也读,只要与现实无关的,她都看。


  看了半年的书,工作还是没有起色。


  她不能再等了。




  她想提升自己,得没事找事。


  她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古典文学的研究生。




  退一步,果然海阔天空。


  2000年,她被台里推荐,主持“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流利的英语,大气的风格,震住了所有人。


  2001年,凭借音乐会上的精彩主持,董卿顺利获得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


  


  金话筒奖的一个评委看中了董卿,建议她说,“中央电视台的西部频道开播了,加入《魅力12》这档节目吧。”


  机会摆在眼前,董卿犹豫了。




  4


  人生总是这样,经历千难万险,站在十字路口,还是会犹豫。




  “要去北京吗?”董卿在心里反复掂量。


  上海是老家,父母亲人都在,相处七年的同事也在。放弃这些,很难。


  而她更担心的是,到了陌生的工作环境里,不适应怎么办?


  “如果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将来会后悔吗?”


  最终她确定了。要是放弃,将来她一定会后悔。


  二话不说,她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去北京的飞机。


  头两年,她把自己沉在工作的汪洋中。


  一个人扛起了130多场的节目主持工作。


  “第十一届青歌赛”找上她,导演和工作人员问她,“连续20天直播,每天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共三十场,一场差不多要三个小时,你行吗?


  董卿深吸一口气说:“行。”


  她知道,这不只是答应站在台上,还要保证前期充分的准备。


  青歌赛准备期间,她一个人在家里准备,早上7点坐在书桌前开始看,一直看到晚上一两点,期间不吃任何东西,饿了喝口水,急了上个厕所。


  词和句都印在脑子里还不够,她要让它们沸腾在嘴里。


  她大声朗读,背诵,声音穿透整幢公寓楼。




  她心里总有一个信念:“词一定要在嘴里滚上百遍,才放心。”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31 00:07 , Processed in 0.0435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