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9岁北大女博士走前遗言,值得每个人深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3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Tagore泰戈尔


  


  1月5日在湖北恩施老家,北大女博士娄滔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她热爱的世界,她的生命,永远停在了最美丽的29岁。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娄滔,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88年,她出生在湖北恩施咸丰县,土家族人,父母的独女,掌上明珠。


  2007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一直保持在系里的前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进入媒体新闻中心做志愿者,为全世界运动员做翻译;


  2012年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上古史专业,硕士期间,以世界史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学金,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译作;


  2015年,娄滔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古埃及史专业。


  如果没有接下来发生的事,娄滔会顺着她做好的人生规划,毕业后做一名老师——传道授业。


  但是人生,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据娄滔的父亲回忆,2015年娄滔回恩施度暑假,那时她初觉身体不适,上楼乏力。父母还笑女儿“太娇气”。10月份娄滔返校后,妈妈有一天早晨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自己有一只脚尖踮不起来,不听使唤。


  2016年1月中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协和医院相继对娄滔的病情作出诊断:疑似运动神经元病。


  灵魂被囚禁在身体里


  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渐冻人症”。


  “渐冻症”,顾名思义,身体像是逐渐被冻住了,动弹不了,但是思维意识都还在。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是罹患此病,医学上,它的学名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缩写为ALS),也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是一种渐进且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即运动神经元退化、死亡,肌肉逐渐衰弱、萎缩,最终导致发音、吞咽甚至呼吸都无法自主完成。


  根据霍金教授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中真实的展示了患病症状和病变过程。


  


  早期通常是腿部或手部肌肉明显的无力或/和萎缩


  继而会出现说话障碍或吞咽困难


  


  最后呼吸也会开始衰竭。


  据了解,这种神经系统疾病,90%到95%的病例没有家族病史,即病因病理不明。而娄滔所患的属于远端发病,其发病进程十分迅速。


  最残忍之处在于,发病全过程中,即便晚期,患者依然保持清晰的思维、保留发病前的记忆、人格和智力,只是身体逐渐不受控制,就像拥有意识的玩偶,亲眼看着自己走向死亡。


  也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灵魂被囚禁在身体里。


  坚强面对病魔


  从此,娄滔和家人便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


  在发病之前,娄滔的身体一直都很好,学校400米的跑道,能一口气跑上十几圈,参加过万米长跑,此外,她还经常游泳。


  同学说,"她的柔韧性也很好,做身体拉伸和平板支撑也不在话下,我们一分钟也坚持不了,她坚持上十分钟都没问题"。


  也因此,在患病之后,她拒绝同学的看望,更主动与当时交往的男友分手,她心里一定是难受的,可她不愿自己生病的样子取代了以前在大家心目中健康美好的形象。


  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2016年,病中的娄滔坚强乐观


  据了解,得知检查结果后的娄滔一直显得很平静,反而经常安慰父母。


  不仅如此,在患病治疗期间,娄滔无法看书,却仍坚持“听”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


  娄滔是不甘心的,眼前灿烂的人生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却在瞬间被生生夺走,来不及有所作为,来不及继续奋斗。


  生命无常。


  到了2016年6月,娄滔的四肢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生活起居全部需要靠父母照顾。


  5个月后,娄滔已经全身瘫痪、呼吸困难。她经常说,好不容易进入了理想的校园,找准了钟情的学业,不能继续奋斗、有所作为,实在心有不甘。


  生命的意义在此刻显得如此模糊,当身体如同面条一样瘫软,无法动弹,一切都毫无意义,似乎没有希望,娄滔想过放弃,可是父母如何舍得,所有人都坚持着希望,他们劝她坚持,再坚持……


  


  2017年4月10日,医护人员为娄滔庆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10月15日,汉阳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鼓励娄滔一起创造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应该由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2016年10月,娄滔被转往老家的一家医院进行保守治疗,2017年10月病情恶化,应家属要求,娄滔进入“深度镇静”治疗。今年1月,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因大脑缺氧,娄滔陷入深度昏迷,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需要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娄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遗言"凡能救命的尽管用",她希望能够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将头颅留给医学做研究。


  "女儿得了渐冻症后,强烈要求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这是她最后的愿望。"娄滔的母亲说道。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知道结局可能无法改变,却愿意成全别人,成全全人类。


  事实上娄滔的父母一直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做捐献,最后母亲代为签字也是为了尊重女儿的意愿,没有回报,躯体残缺,这样的奉献,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我想娄滔明白,因为如果有人因她重见光明,如果有人因她恢复健康,如果ALS研究因她有了一点点的突破,那对于她,就是最大的回报。


  助人为乐,除了精神上的慰藉,更因为从此以后,你的生命不再只属于自己,而属于更多人。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2014年,网上发起了“冰桶挑战”(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便是针对ALS患者进行的一次公益募捐活动,挑战者发布自己用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便可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被邀请者需要在24小时内回应,挑战冰桶或者为ALS患者捐款(当然金额不大)。


  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冰水浇灌让普通人体会渐冻症病人的感受,手脚冰冷不受控制,自己却无能为力...借此引起大众关注ALS患者,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周杰伦参与“冰桶挑战”(很多娱乐圈大咖、科技界大佬都参与了活动)


  娄滔走后,她的家长向媒体表示,由于器官不符合捐献条件,摘取器官不合时机,捐献未能成功。


  娄滔希望自己的案例能为攻克这种罕见的神经元疾病留下研究数据,即便未能成功捐献,但她的举动仍然感动着我们所有人,而且也会影响更多人去奉献,去关注ALS。


  如她所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从不以生命的长短作为判断标准。


  我存在的时间


  艺术与生活总是交织,在日剧《我存在的时间》里,男主人公与娄滔一样,即将步入社会,见识了生活的残酷,终于拿下屡战屡败的工作面试,邂逅了相互欣赏的恋人,却发现身体开始出问题...


  


  ALS


  与娄滔不同,剧中主人公最终在家人、朋友和爱人的支撑下坚持了下来,而在艰难的坚持过程中,他也不止一次自我否定和怀疑生命的意义:


  “我是否能只为了爱和温暖就活下去了呢?...即便如此,我也可以继续活下去吗?”


  “我惧怕生存,也惧怕死亡。决心去死或者生存,都不是容易的事。”


  他一次次质问自己,痛苦、怀疑、矛盾,日日夜夜,内心饱受煎熬,活着太过辛苦,是否死亡会更轻松,该如何选择?


  这些问题,在娄滔饱受渐冻症折磨的最后岁月里,一定也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里质问着她。


  娄滔得到了答案,所以最后她留下了那样一段话给我们。


  因为,人生的意义,从不需要被赋予,它存在于你努力生活的每一段岁月里,它存在于你不断努力追寻生命意义的脚步里。


  或许我们无法达到霍金教授的成就和贡献,也无法优秀过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成功,但这些,不是生命质量和厚度的定义,善良,努力去生活,不辜负时光,生命同样丰满。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存在,就是意义。


  拼尽全力认真的活着,才决定你人生的质量和厚度。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9 11:10 , Processed in 0.0609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