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寡言:建文削藩杂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09:2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而言, 多数中国人认为分封必乱,举例有三,汉景帝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 明朝朱棣之乱。 其实里面大有争论的余地。 这里只谈明建文逼反朱棣。

朱棣篡位后,继续了建文削藩的政策,但只削实权,不削待遇。朱棣之后,明朝诸王实际被圈养在封地,成为另一大祸害,但朱棣削藩成功之举,至少说明只要措施得当,削藩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说削藩,武帝小小推恩令就在分封诸王和诸王诸子之间打进楔子。

从大局而言,即使分封,中央有大义名分,实际势力也强于地方。 地方诸藩野心再大,在诸藩都有一部分实力的情况下,实力远弱于中央。所以从几率而言,夺权成算并不高。 如果有人认为中国人个个野心极大,不管成功成算,只要是藩王就必然要造反,那么至少要问为什么中国能孕育如此多之“猪头”。 一般而言, 我觉得即使野心家也还多少有点理智,总还要盘算成功的可能,成了得到什么,败了有失去什么, 各有多高的可能。 越是神明英武之人,大概就越不会轻举妄动。

朱棣夺权,一大依靠兀良哈三位,另一大依靠是宁王诸军和朵颜三卫。

宁王朱權多才善谋,雄心远图。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十三歲的他被封為寧王,二年後到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宁城就藩,「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騎兵皆驍勇善戰」。 1399年建文畏惧宁王助燕,诏宁王入京而宁王不从。 才有燕王和宁王见面, 燕王趁宁王出城为他送行伏兵夹持宁王,收大宁驻军和朵颜三卫(蒙古骑兵)为己用。 如果宁王站在建文这边,燕王还有多大把握造反呢?

分封制的要点是平衡和互相制约。 建文削藩,一味唯力是从,过激过快,不给被削者任何退路,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去世,七月建文废周王庶人,元年四月废齐,湘,代三王为庶人,湘王举家自焚,六月废岷王。 建文做事太绝,削藩常常望风捕影,名不正言不顺(比如削周王,湘王),逼得诸王无路可退。

洪武末年駐守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 辽王为建文招到北京,改易荆州, 宁王为燕王所夹持, 谷王在1402投降燕王, 代王被建文所废, 老晋王,老秦王都在建文登位前病故,庆王封在宁夏,肃王于建文元年自请内徙, 在某种意义,燕王坐大是建文搞出来的,也是建文逼出来的。

燕王能造反,一则是建文一系列措施让他能打出请君侧的旗号,争取到诸王的中立,二则是北方没有能制衡他的军力。 建文提拔文臣过急过快,疏远武人,让武人感觉没有出路,某种意义让燕王把皇位之争变成诸王生死之争,文臣武臣之争。

如果没有这些,燕王未见得敢于发起造反。

当然,建文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措施,比如放还燕王三子,让燕王没有后顾之忧。 建文如果能改封燕王诸子到南方,也比放他们会北京好得多。

日本封建时代多有人质制度。 有人说野心家从来不顾及亲属生死,人质制度是件没有用的制度。 但日本人质制度不只是用亲属生死要挟野心家,它还有一个微妙的功能, 即当野心家要造反的时候,幕府可以废大名,让大名嫡子继位。这等于对大名属下提出了一种保证,让他们有新的效忠对象。

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一个世界只有两个野心家,也许冲突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世界上有三五十个野心家,中央有大义名分,那三五十个野心家也许都要权衡自己成功几率,压抑自己的野心。 如果野心家首先还有一大批野心家,那么多数情况下,野心家造反是件成算不高对自己相当危险的事情。

很可惜,中国没有多数人明白这个道理。 建文帝的臣子非要把几十个野心家压缩成两个野心家的局面,只能说是可悲可叹的一件事情。 政治运作需要耐心,需要经验,需要自律,很可惜很多文臣缺少经验,缺少耐心,缺少自律,志大才疏,言高手低。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22 19:16 , Processed in 0.0405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