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不知道苏民、濮存昕父子和他家的历史有多传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5:3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2011年9月11日,我受中华吟诵学会指派和,去北京与朱立侠、海珍等专程采访苏民老先生,请他谈小时候的读书方法、谈他的古诗文吟诵调。收获颇多。

先生当时手已经有点颤抖,但还是坚持为这个采访题词。我记得他写一捺的时候,努力克服手抖,还大叫了一声,哈哈大笑,连连感叹不行了不行了,但声音神态乐观豁达,无丝毫沮丧。

先生的谈话全部录音录像,俟时免费公开。

浮生劬劳,此后再未联系。

惊闻苏民先生昨日于睡梦中仙逝,找出当时为报刊写的一篇随笔,悼念先生。




○许石林

清同治年间某年,江苏溧阳县令甘某例行公事,下乡劝农——过去皇权不下县,劝农兴学这种事儿,重在宣传,政府并不具体参与,更不大包大揽。县令下乡劝农,也不需要自己脱鞋下田,手里捏着泥土或忧心忡忡或谆谆教导农民怎么做——农民不比你懂?你只需要提醒即可,所以只需要大张旗鼓,造造气氛,提醒提醒,所以,虽为县令小官,仪仗随从能多不能少。

甘知县无疑是读书人出身,很可能是进士。他带随从到田间地头,悯农恤耕。乡下人见领导下乡视察,锣鼓喧天,仪仗仆从,衣着灿然,又落轿宣讲,甚至派送种子和小礼物,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走上田埂,围拢到领导面前,听教导、看热闹。

可是,甘知县无意中远望,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块田里,有个专心耕种的年轻小伙子,低头干活,仿佛周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甘知县让随从将那个专心耕种的小伙子叫来问话。小伙姓濮,相貌堂堂,身体健壮,言谈举止,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甘知县与之交谈之后,十分喜爱。进而言谈考察,觉得小伙虽然出身卑微,但读书刻苦,晴耕雨读,志向远大而气质沉静。

甘知县见多识广,识人无数,他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出息,随决定将自己那知书达礼的女儿嫁给这个濮姓小伙。

小伙娶了甘知县的女儿为妻,犹如上天将读书的种子撒在他家庭院,生根发芽。甘小姐不愧为大家闺秀,在她的经营和操持下,夫家的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一门和顺,子弟读书成风。濮小伙在夫人甘小姐的辅助下,后来中了进士。甘小姐辛勤抚育儿女,相夫教子,将濮家经营成诗书门第,她生的两个儿子也中了进士,创造了“两代三进士”的佳话。其中一个进士儿子的后代至民国,在江苏当财政厅长,后又转至山东济南当官,再后来到东北,同时任两个县的赈灾县长,“9·18事变”后,举家内迁到北平,教子读书,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的儿子十来岁就跟着姐姐抱着竹筒到街上为抗日募捐,所得捐款,都送给宋哲元将军的大队刀了。

这个孩子,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话剧艺术家苏民先生,先生今已85岁高龄。苏民先生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濮存昕。

甘氏夫人所生另一个进士儿子,后在四川当官并落脚在四川,枝繁叶茂,此进士所生子女,亦读书传家。他有个孙女,嫁给了四川当地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相夫教子,这个孙女有个孙子,是个作家,他就是:巴金。

以上事,是我在苏民老先生的书房亲耳听老先生所说。我沉迷于先生所说的读书家风,不忍打断先生谈话,故未细究考察先生所说的年代及人物确切辈分。况且,先生讲话,情切理至,听者得其妙旨而略其枝蔓,窃以为无不可也。甘氏夫人的娘家,就是如今南京保存完好的甘家大院,据说已成一著名博物馆。读者有心,可据甘家大院历史,细细考索之。

苏民老先生提及家史,对先祖甘氏夫人尤为感激不尽。认为濮氏由寒微而显赫,诗书门第,源远流长,崇礼向学,蔓延散发,实得益于甘氏一女子之功,是她为濮家植入读书之根。古人所谓“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诚非虚语。

                                  2011年10月3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8 02:23 , Processed in 0.2494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