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876|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是一部反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7: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稻香村看理学

  一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红楼梦的一些理解,红楼梦里面有很多隐笔和曲笔,一言两声,一声两歌。表面上是说这件事,实际上是在说另外一件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很严厉。

  大观园里每个重要人物的建筑风格与名称都和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命运相关。比如衡芜院(谐音恒无)是宝钗的住处,院子里面藤蔓缠绕,没有花,房间里面没有任何脂粉和装饰,暗示宝钗是个无情无欲的冷美人,同时也预示了她将来会守活寡的命运。探春住在秋爽斋(秋高气爽),里面种满了大叶芭蕉,说明她是个爽快明亮之人。林黛玉的潇湘馆(原名‘有凤来仪‘,潇湘含义是情深)里面种满了潇湘竹,表明林黛玉是个纯情,多愁善感且富有诗意的世外仙妹。贾宝玉的怡红院(原名是怡红快绿),代表贾宝玉是个喜欢热闹,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

  李纨(谐音理完或礼完,寓意理学或礼教完蛋)住的是稻香村,恰恰是作者想通过它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下面讲的是李纨的来历的: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族中男女无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续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闲时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第四回)

  李纨是贾政的儿媳妇,贾宝玉的亲嫂子,生完孩子没多久老公就去世了,然后就一直守寡。在明清封建礼教理学思想盛行的年代,这样的女人是要立贞节牌坊的,而李纨就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为了维护贞节,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压抑正常的人性。所以李纨所住的稻香村是有特殊含义的,它代表了理学。稻香村恰恰是贾宝玉最不喜欢的建筑,在大观园刚刚建成的时候,贾政带著贾宝玉和一帮清客在院里游逛并给每个建筑命名写对联。通过贾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隐含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请看以下描述:

  说著,引人步入卯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第十七回)

  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是:“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对这个建筑的最大不满不是这个建筑本身,也就是说这个建筑的风格、样式都没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建筑的位置有问题。中国的道家文化非常看重风水,强调“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的意思是建筑的背后要有靠山,同时建筑的左右要有护山,靠山后面应该有山脉相连,而这个山脉应该蜿蜒绵长最终能够连接到中国的祖脉昆仑山,也就是山脉的源头,这个源头才是这个建筑的根基,有根生命才能长久。水抱的意思是指建筑的后方有河水或溪水流到建筑的前面并弯曲环抱该建筑,那么这样的建筑必然聚气(必有气),气代表能量,对人有好处。同时这个水也是必须有活的源头(有根)才好,最好是源远流长。道家风水学认为,山主人丁水主财,山主贵水主富,所以山环水抱的建筑必然使居住在里面的家庭人丁兴旺,健康富贵。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 在风水学里这是孤寡的象征。“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说明无根,必然造成人丁凋落,运气衰败。“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塔有镇风水的作用,桥能使风水流通顺畅,所以这个建筑周围的布局也并不好,而它的最大败笔就是无根并孤寡。最后宝玉对这个建筑下的结论就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稻香村的主人是李纨,在红楼梦里,每个人的服装,居住的建筑以及所写的诗歌都和自己的性格、属性和命运有关,所以稻香村的特点对应了李纨的命运,也隐射到了理学的特点,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高无隐寺之塔' 是说理学在性理境界的高度上达不到佛学的境界,得不到究竟。‘下无通市之桥' 是说理学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毫无用处,不利于市场发展,所以叫无通市之桥。‘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表面上是说稻香村的位置有问题,实际上是说理学的位置有问题,理学看起来很好,其实根本不适合人类社会。如果推行理学,必然会祸害人类社会。所以作者对这种违背自然,压抑人性的做法是深恶痛绝的。

  理学造成的后果就是使人无根并孤寡,那么这个根是什么呢?理学会认为根是天理,只有灭掉人欲和人情,才能反本归根(灭人欲存天理)。而红楼梦的作者认为人的真情才是根,灭掉人的真情实际上就是斩断了人的根,使人变成了无源之水,行尸走肉。道家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人欲即天理,天理即人欲,人有欲望是正常而自然的。理学是对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大破坏,清朝中华文明的萎靡不振和理学佛学的兴盛有很大关系。

  从红楼梦的这段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痛恨,那么也可以推断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就是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做自然人。

  斜月三星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04: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冷香丸数字的含义

       在红楼梦第七回里有以下描述,似含深意,和大家分享如下:

  周瑞家的因问: "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
  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
  了这方儿, 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
  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
  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
  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
  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
  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
  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
  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
  一丸,…….

  大家可以数一下冷香丸的制作包含的数字恰好是十个十二,十为天干(代表阳),十二为地支(代表阴),10加12是22,红楼梦一共120回合,也是10个12 的总数,暗含22。

  薛宝钗名字含金,姓薛谐音雪,雪为白色,金在五行中颜色为白色,所以宝钗的属性为金,金在五行中的方位是西方,佛家体系就是在西方,所以宝钗有佛家有性无情的特点。有性无情里的性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意思。

  那么现在就来看看为什么偏偏这个药丸含有22这个数字,而这个药丸就可以治宝钗的病呢?如果只看表面意思,宝钗得的是咳嗽的病(湿火克肺金之象),实际上宝钗得的病是性格上的病,就是有性无情,有性无情这个特点不仅仅是宝钗的特点,也是那时封建社会的特点,受封建礼教,理学佛学思想的影响,灭人欲,存天理,使人变得要么是虚情假意、滥情纵欲,要么是有性无情,一位道家真人对‘房中术’里有以下评价:

  “房中術是在調和陰陽,透過男女雙方,各自身體中的陰陽都活了起來。陰陽相抱,生生不息。要正法,就從這人身的小宇宙開始,否則,道家講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最後就完了。現在就是這樣。你們和大多數人類一樣,你們懂得的性關係是一種消耗,一種自殺,一種發洩。可是,我们講的是相生,是圓融,是精氣神,你用甚麼名詞都行,……”

  22是10加12的和数,10 天干属阳,12地支属阴,阴阳一起道才全,所以阴阳在一起才是完美的,阴阳之间的真情,也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因此在这里作者针对宝钗和理学佛学,针对深受理学佛学影响的封建社会开出的药方就是22,男欢女爱,也就是真情。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0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太虚幻境看度人的真象

  红楼梦曾经有过暗示,贾宝玉在秦可卿(谐音情可亲)的房间里睡觉,睡着后,隐约觉得是秦氏带着他来到了一个地方,在这里风景无限,遇到了警幻仙姑,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仙姑传授贾宝玉云雨知识,然后叫自己的妹妹秦可卿和贾宝玉过了一夜,两人如胶似漆,第二天早上游玩的时候,他们不小心来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叫做迷津,很宽很深,水是黑色的,里面还有很多夜叉等怪物吃人。这时仙姑突然跑来叫他们不要往前走,如果掉进去就再也不能生还。迷津上有个木居士,还有个灰侍者(谐音回使者,寓意回头是岸)掌船遇有缘者度之。从这个故事,似乎可以看出对男女之事的点化,那个迷津象征欲海,把握不好,就会在欲海里沉沦,最后丧命,秦可卿的性格和命运在太虚幻境里的薄命司有过提示,说她是‘情天情海情幻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她和她的公公有通奸之事,她要周旋于老公和公公之间,还要管理这个大家庭,最后思虑过度而死。她的短命和她的奸淫纵欲有很大关系,根本无法把握好度,她和老公还有她的公公都是滥情之人,缺少真情真爱, 所以她和男人之间的阴阳是相克的。她的弟弟秦钟(谐音情种)也是死于过度的男女之事,他们姐弟俩很年轻就死了。

  现在回到刚才那个描述,秦可卿是贾宝玉的侄媳妇,警幻仙姑安排他们过夜是违背了人伦,仙姑也没想到他们刚过一夜就遇到了迷津,实际上是作者在暗示他们很容易掉到欲海里,不能自拔,那么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遇到那个木居士的渡船。这个木居士有什么样的含义呢?木在五行的方位是东方,木能生火,木火通明主文明之象,代表真情真爱。比如北京东边的城门叫崇文门,西边的城门(西方属金,主肃杀)叫宣武门,同时火在五行中代表礼节,所以要想不掉到欲海里,需要礼节文明去约束,需要真情真爱,而秦可卿还有她弟弟恰恰欠缺的就是礼节和真情。那个灰侍者有什么样的含义呢?金属的颜色大部分是银灰和暗灰色,金在五行的方位是西方,所以灰侍者就代表西方佛家性理。绿色(属木) 和红色(属火)代表真情(木火通明),宝玉的怡红院(原名怡红快绿,暗喻木火通明)代表真情,宝玉就是一个拥有真情的人。黛玉属木(起源于绛珠仙草,绛为红色属火,草属木,绛珠仙草暗喻木火通明),所以黛玉也是个拥有真情的人。

  讲到这里,作者揭示出了度人的真象。过去有句话:“以性为体,以情为用。”意思是说以神佛为主体,人及感情是被利用的,这里所说的性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意思。按照这种做法看重性(属阴),把人的情(属阳)转变为神佛的慈悲(属阴),把人体(属阳)看成是臭皮囊,最后抛弃人体而涅磐成佛,神佛认为这就是度人,实际上造成了阴盛阳衰的结果。社会上的人也要么是有性无情(如宝钗,属金),要么是虚情假意、滥情纵欲(如贾珍、薛蟠等),缺少真情和真爱。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木居士和灰侍者就是度人的关键。居士和侍者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的关系: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居士为主、侍者为辅,侍者是为居士服务的,所以木(真情)为主体,灰(性理)为辅助,度人的关键就是“以情为体,以性为用”,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人性至上。

  阴阳相生相克,往往一线之隔,如果沉迷于欲海,违背人伦没有真爱就会迷失本性,戕害性命。所以要做一个感性理性合一的自然人,有性有情,性情如一。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05: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螃蟹咏

  下面描述是40回里讲贾母一家人吃饭的场景,刘姥姥是从乡下来贾家攀亲戚的客人,凤姐和鸳鸯为了逗贾母开心,故意让刘姥姥做以下表演: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作者在这里详细描述了每个人开心的神态,但是独独没有描写宝钗的表现,宝钗也在这里吃饭啊,为什么作者不写她的表现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宝钗在此刻仍然保持着淡淡的神态,这恰恰是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让读者联想。宝钗是无情无欲的冷美人,任何事情都难得让她动心,即使听到金钏,尤三姐自尽的消息也不以为意。

  林黛玉属木,而宝钗属金,金在五行的方位是西方,所以宝钗有西方佛家有性无情的特点,下面这首宝钗所写的螃蟹诗(在38回)被大家公认写得最好,在红楼梦里每个人所写的诗都和自己的性格命运有关,由于宝钗有西方佛家的特点,所以她写的诗也隐射到佛家: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
  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这首诗实际上说的是佛家的特点,比如“眼前道路无经纬”讲的是佛家法无定法的意思,“皮里春秋空黑黄”讲的是佛家表面慈悲,实际上心里却有很多是非(“春秋”是孔子所作的史书,里面暗含褒贬),“空黑黄”指的是虽然心理阴暗压抑,却不以为意, 同时这句诗里的"无"和"空"两个字点出了佛家“性”的特点。 “酒未敌腥还用菊”表面上是说螃蟹腥,实际上讲的是在佛教统治下的社会很血腥,中国凡是佛教占上风的朝代(唐武则天时期和异族统治的清朝、元朝)都非常的专制残暴, 解放前的西藏也是这样。“用菊”是说能除腥味,菊花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实际上在西方佛家(属金)的统治下,东方文明(属木)受到摧残(木受金克,木火不通明),需要用木(指菊花)解西方之毒,木主春天象征万物生发有情,象征回归人性,回归真情。“性防积冷定须姜”是说螃蟹性寒,实际上是指佛家冷漠冷淡的本性,无情无义的假慈悲。用姜是说能暖身驱寒,姜有生发的功效等同于春天(属木),所以这句诗是说要想克服佛家冷漠冷淡的本性,还是要回归人性、真情。

  宝钗是极难动情之人,在前80回里唯一让宝钗动情的是在宝玉挨打的时候。宝玉受到小人的诽谤,被他的父亲一段暴打,造成几个月不能下地,下面是宝钗看望他的描述: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34回)

  道教经典里有句话“喜的是金升木降”,金的属性是肃杀沉降,而木的属性是发情生发,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对于金和木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金发情生发(金升)和木沉降(木降),所以在红楼梦里最难得的是宝钗动情,黛玉冷静理智。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描述中宝钗动情的时候是非常美丽的,因为此时她拥有了真情,回归人性。

  在40回中,大家行牌令,说错了就要罚酒,宝钗对应牌令说出来的诗又含深意:

  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 鸳鸯道: "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40回)

  “双双燕子语梁间”点出来了双双(22),22代表真情,由宝钗说出22,实际上又是作者的深意,大家还记得在宝钗所吃的冷香丸里也包含了22,说明作者希望宝钗回归真情,也隐射到当时被佛学理学控制的社会也需要回归真情。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05: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柳絮词

  以下是宝钗所作的柳絮词被大家公认写得最好:

  宝钗笑道:"… 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 "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

  宝钗属金,五行金的方位在西方,佛家也在西方,柳絮的颜色是白色也暗合金的五行颜色,所以这首词又隐射了佛家的一些特点。在宝钗所作的咏螃蟹诗(也是公认最好)里点出了佛家的一些特点:法无定法,外表慈悲内心阴暗,佛家统治血腥专制,冷漠冷淡的本性。那么在柳絮词里又点出了另外一些特点。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讲的是柳絮无需随着流水飘荡,或落在尘土之上,柳絮的聚散也顺其自然而无需伤感。这里“任他随聚随分”点出了佛家随缘无情,没有执著的特点。“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讲的是柳絮无根凭借风力直上青云,逍遥自在。这里“无根”点出了佛家的特点,这里所说的根就是人间真情,由于佛家无情无欲所以在人间无根,如果在人间推行佛法会使人变得无情,必然会祸害人类社会。李纨的稻香村靠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也有无根的特点,所以理学和佛学一样都是无根无情,封建礼教用道德的大棒打击人性就是指佛家理学对人性的戕害。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指的是佛家的兴旺发达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己。大家知道佛家对人日常生活的要求是要做到无私无欲,打坐入定时也是要达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在这个状态下,最容易被灵体附体,迷失自我, 好像是有神通,实际上是依靠外力。你都不要你自己了,也不要你的事业和家庭了,那么坏人就会得逞,好人都把爱情、钱和政治看淡了,坏人就会趁虚而入,佛家的特点就是让好人放弃,让坏人接管。专制社会的统治者都希望老百姓信这样的宗教,有利于维护统治,佛教的发达也是依靠统治者(依靠外力)。佛家思想盛行的社会专制血腥,百姓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消极悲观,逆来顺受,生活穷苦,恶人猖狂,刚烈仗义的人越来越少。解放前的西藏社会(政教合一)就是这样,欧洲中世纪(也是政教合一)黑暗也是这样。

  宝钗院子里的植物以藤蔓(根基浅薄)为主,没有树,藤蔓的生长和强大也是需要依靠外力,需要依赖攀附在树干、墙壁和山石上才能发展壮大,这个特点又符合了佛家需要依靠外力的特点。同时藤蔓弯曲缠绕的形态又暗示了内心扭曲阴暗(象蛇)的特性。黛玉、探春院子里的植物又和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相符。

  贾家、史家和王家等家族都是几代世袭官贵(根基深厚),独独薛家是商人非常富有,而且是从宝钗的父亲才开始兴旺的,靠联姻和这几大家族拉上了关系(根基浅薄依靠外力,犹如藤曼和柳絮)。薛家(属金象征西方)经商并富有暗合西方的特点,乾卦(乾谐音钱)、兑卦都属金在九宫八卦的方位也是西方。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7: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wupengwu 发表于 2016-10-12 17:14
现在的时代还有闲功夫去研究这本书,真是佩服 !

闲中悟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04: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座位的安排看属性

红楼梦里每个人所住的建筑,所穿的服装以及所作的诗歌都和他们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实际上在贾家正式宴会上每个人的座位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下面描述是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时大家座位的安排:

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

贾母在东边设了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和自己坐在这里,东边属木,木主生发有情,而宝琴,湘云,黛玉,宝玉都是性情中人,所以他们坐在这里实际上是作者在暗示他们是重情之人。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坐在西边,西边属金,金主肃杀沉降,隐射西方佛家有性无情的特点,宝钗就是具有这个特点,李纹,李绮是李纨的侄女受李纨影响也是平和冷静理智之人,邢岫烟和迎春的性格温柔和顺,尤其是迎春特别懦弱,所以作者安排她们坐在这里也是想说明他们的特点。

但是在四十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所安排的家宴上,座位的安排又与上面不同:

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

在正式的家宴上长辈和贵客都坐在东边,东边属阳,在封建社会里阳为尊。贾家除夕祭祀的时候,也是男人站在东边一排,女人站在西边。那么在上面宴会里,所有的姐妹全都坐在了西边,作者又是怎样通过座位区别她们的性格呢?大家可以看到西边第一位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是黛玉,第四迎春,第五探春,第六惜春,第七宝玉。按照道家学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所以在这里史湘云、黛玉、探春、宝玉的座位是单数属阳,而宝钗、迎春、惜春是双数属阴。史湘云、黛玉、探春、宝玉共同的特点就是个性十足,有情有义;而宝钗、迎春、惜春(信佛)都是冷静和顺,淡泊之人。所以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情属阳,性属阴。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4: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服装的颜色看属性

  袭人是个稳重平和之人,看重性理,看重礼教。袭人谐音西人,暗指她是西方之人(西方属金),所以她和宝钗一样代表西方佛家性理。下面表述是袭人要出门回家时所穿的服装:

  半日,果见袭人穿戴了,两个丫头和周瑞家的拿着手炉和衣包,凤姐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也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的,赏了你倒是好的。但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袭人笑道:“太太就给了这件灰鼠的,还有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呢。”(51回)

  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是底色为银色的棉袄,上面带一些桃红百花刻丝起装饰作用,所以这件衣服是以银色为主,银色属金代表西方性理,在这个银鼠袄的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这里的青色不是绿色,而是藏青色(介于蓝色和黑色之间),蓝色和黑色在五行里属水,银鼠袄属金,金生水,金水一家都代表性理。灰鼠褂的颜色是灰色,很多金属的颜色是银灰或暗灰,所以灰色属金也暗指性理。葱绿盘金彩绣绵裙颜色是绿色上面有盘金彩绣,绿色属木主真情,盘金彩绣是金色(属金)主性理。总的来说袭人的服装以灰色青色为主,凤姐说太素了,但是恰好与她本人属性相符。袭人深得王夫人的赏识,王夫人信佛,她送给袭人的衣服是灰鼠袄和银鼠袄,所以从这两件服装的颜色也可以看出王夫人看重性理。

  贾母是红楼梦里真正的明白人,她最宠爱的人就是她的孙子宝玉,宝玉的婚事是贾母的心头大事,但是在红楼梦里唯一让贾母最动心的女孩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宝钗的堂妹宝琴(谐音宝情,寓意以情为宝)。贾母第一次见到宝琴就非常喜爱,并向薛姨妈问起她的八字,想看看是否和宝玉的八字相合,可惜她已经和别人订婚了。贾母把自己最珍藏的两件衣服一个给了宝玉,还一个给了宝琴。那么宝琴得到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描述可以看出端倪: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湘云笑道:“那里是孔雀毛? 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么着疼宝玉,也没给他穿。”

  这个斗篷的颜色是金色和翠绿色,是野鸭头上的毛做的,野鸭头上的毛(像孔雀毛)就是金色和绿色混合在一起。金色属金代表西方性理,绿色属木代表东方真情,金色和绿色混合在一起说明是有性有情,性情如一,这个服装的颜色暗示贾母看出宝琴是个有性有情之人,她适合穿这件衣服,贾母不仅喜欢她的长相更欣赏她这样的性格。

  贾母为什么从来没有主动说起过宝玉和黛玉或者和宝钗的婚事呢?那是因为贾母看出黛玉和宝钗的性格都有缺陷,这点从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她们两个人的建筑就看出来了,黛玉有情无性,宝钗有性无情,只有把她们两个人的优点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人。宝琴在诗社里作的诗很受大家喜爱,但是有两首诗引用了西厢记等爱情戏的典故,宝钗觉得不妥,想把这两首诗删了,黛玉和探春都不同意,可见宝琴也是重情之人,爱看言情戏,和宝钗的性格不同。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0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潇湘馆和衡芜苑

  大观园取名大观是说园子里应有尽有堪称大观,有公子、小姐、仆人、出家人和戏子等等,里面的景致也是变化多端,有山水,溪湖,各种植物、动物,还有亭台楼榭。每处建筑的名称、风格和位置都和里面居住的人有关,同样每个建筑院子里植物的特点也和人有关。下面描述贾母一家人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参观的主要建筑是潇湘馆、秋爽斋、衡芜苑和缀锦阁等,在参观中贾母发现黛玉的潇湘馆和宝钗的衡芜院都有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和她们各自的性格命运有关。贾母是红楼梦里真正的明白人,所以很快看出这两个住处需要改进的的地方:

  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著笔砚,又见书架上放著满满的书,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老老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儿就不翠了。这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绿纱糊上,反倒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一面说话,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做被做帐子试试,也竟好。明日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户。”凤姐答应著。众人看了,都称赞不已。

  林黛玉属木,木在方位上是东方,潇湘馆就位于大观园的东部区域,木在四季属春天主生发有情,代表文明,所以黛玉的房间象书房主文明之象。过去皇帝的太子都住在皇宫的东边叫东宫太子,目的也是为了太子能够借东方木气,健康成长有文明气象。潇湘馆的院子里种满了竹子,这些竹子的特点和黛玉性格相符。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有中空、有节、挺拔的特点,象征人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黛玉就是很直率实在的人,黛玉的分身尤三姐、晴雯是性格刚烈,正气十足之人。同时木在五味中属酸性,所以黛玉, 晴雯等说话尖刻,爱吃醋。木在东方,佛在西道在东,竹子的这些特点又隐射到道家和东方汉人,道家人物和古代的汉族人都是心地刚直,有情有义,很有气节的。由于木被金克,西方占优势,所以从清朝到现在,正直实在的人少了,圆滑势利的人多了。

  潇湘馆的名字和里面种的湘妃竹有关,湘妃竹又叫潇湘竹,非常美丽,竹子上有很多斑点象人的泪痕。传说尧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叫潇湘夫人,后来舜死在了外地,她们在竹林里哭了九天九夜,眼泪洒在竹子上留下了泪痕,所以这种竹子就叫潇湘竹(又称泪竹)。它在黛玉的院子里出现,暗喻黛玉情深爱流泪的性格。

  贾母在潇湘馆里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她发现房间和院子里面都是绿色,缺少红色,所以她建议把窗户糊上红纱,这样颜色搭配才好看。木的五行颜色是绿色,火的五行颜色是红色,木能生火,木火是一家, 木火通明主文明之象,这里面引申出来的问题是潇湘馆为什么没有红色呢?实际上是暗示出东方木受到西方金的克制,木不能生火,文明受到压制,当时的社会受到西方佛学理学的影响,人的真情受到压制,人性压抑。潇湘馆的问题就是木火不通明,所以黛玉心情忧郁,贾母针对潇湘馆的措施就是添加红色,红色的五行是火,火能克金,所以木生火,火克金,使文明恢复,真情焕发。同时火能生土,万物生发都靠土,土对应人的五脏是脾胃,所以有了火,脾胃的功能就得到生助,身体的吸收和生长才能正常。林黛玉外号叫赵飞燕(汉朝很有名的一个皇后很瘦),那是因为她的脾胃土被肝木所克,所以她吸收不好,吃饭没胃口。她的住处无论在方位上还是颜色上都是木,克制了脾胃,所以贾母的措施就是增加红色火,有火通关,木生火,火生土,火克金,这样黛玉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化解。同时按照道家风水学说,房屋的窗户对应的是人的眼睛,而人的眼睛对应的五行是火,所以在窗户上添加红色也是恰到好处。

  过去的人看八字,里面有阴阳五行的信息,八字中的问题属于先天的问题,先天的问题可以通过后天去弥补,所以通过名字、住处的方位、服装的颜色、从事的行业、包括饮食去调整。父母为孩子包办婚姻也是先看两个人的八字是否可以互相弥补。

下面描述是贾母和大家来到宝钗的住处:

  说著已到了花叙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著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衡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著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没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著,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著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给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么,我们原送了来,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道:“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贾母摇头道:“那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著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说著,叫过鸳鸯来,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照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拿来: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宝钗的住处靠近大观园西部叫衡芜苑,谐音恒无,代表西方佛家性理。宝钗属金,金在五行的方位上是西方,金的五行颜色是白色,宝钗姓薛谐音雪也是白色,宝钗外号叫杨贵妃,是形容她长得丰腴白胖。过去讲佛胖道瘦,修佛的人长得胖属阴,修道的人长得瘦属阳,所以属于西方佛家的宝钗长得白胖,属于东方道家的世外仙妹林黛玉身材消瘦。

  贾母等人坐船一靠近衡芜院第一感觉就是“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这种感觉和西方佛家冷漠无情,宝钗冷淡无情的感觉相似,金在四季主秋天,所以在这个季节里参观宝钗的住处更有切身体会。进到院子里后,看到的植物是奇草仙藤,没有树。为什么院子里是藤蔓这种植物呢?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同时也会选择种什么样的植物。藤蔓的成长需要依靠架子、墙壁和山石才能长大,实际上暗示出薛家的根基浅薄,发展是依靠外力的特点,也隐射到西方佛家的发展也是依靠外力,在无我的境界下被附体,同时自身无根(没有真情)的特点,宝钗所作的柳絮词里也指出了这两个特点。藤蔓阴暗、弯曲、缠绕的形态暗示佛家的内心是压抑扭曲的,压抑人的正常欲望和感情。佛这个字是左人右弗,含义是没有人的真情和欲望才能修成佛,宝钗就是个心眼很多很细心的一个人,说话谨慎,心机深沉,喜怒不形于色,她和黛玉表里如一的性格截然不同。

  贾母在衡芜院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宝钗是个十几岁的少女,正值春情浪漫的年纪,应该是喜欢花草和各种玩物的,但是在她的住处确很素净,在贾母眼里一个少女的住处如果过于素净那是不吉利的,实际上预示了宝钗将来要守活寡的命运。宝玉和黛玉都非常爱看西厢记等言情戏,这正符合他们的年纪,哪个少年不怀春?现在的女孩爱看言情剧、言情小说、崇拜偶像也是这个道理。宝钗不但不爱看西厢记等言情戏,还劝过黛玉不要看这个,说是女孩子看这个不务正业,应该学针线刺绣等。宝钗的问题来自于她先天的性格,有性无情,这个特点也是佛家和理学的特点---很理智无情,她的先天性格再加上当时社会占上风的佛教和理学的影响,使宝钗更加冷淡无情。

  贾母发现问题后采取的措施就是,增加玩物,增加生活情趣,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改变一下里面的风格,也改善一下宝钗枯燥无味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贾母增加的玩物也似含深意,石头盆景、纱照屏和墨烟冻石鼎都是石头做的,宝玉的本质就是块石头属土,土能生金,暗喻金玉良缘。宝钗喜欢青色服装(属水)代表性理,她床上的青纱帐幔也是青色,贾母觉得太素净,所以换成了有水墨字画的白绫帐子。虽然这些新添的东西色彩并不鲜艳,但是给房间里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贾母一家和刘姥姥参观并停留时间比较长的主要建筑是潇湘馆、秋爽斋、衡芜院和缀锦阁等,这个线路是从东往西走,暗合人生的历程。过去有句话“人这一生东边来,西边去”,东边主生,西边主死,如果有人想让谁去死都会说出“送你上西天”这样的话,可见西方包括佛家都是和死有关的,佛家看重涅磐,西方基督教也认为人死是上天堂的必经之路,只有东方道家才看重人体和真情、看重人的健康和快乐。这个线路走到衡芜院的时候,已经使人感到秋意袭人,景象衰败,说明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缀锦阁,缀锦(谐音坠锦)的含义就是花团锦绣往下掉的意思,所以这个住宅的名字起的就不吉利,但是这正是作者的深意,迎春住在这里,她的寿命很短,结婚不久就被老公折磨死了,迎春有个丫鬟叫司棋,谐音死期,名字也暗合这个不吉利的建筑,司棋最后也被赶出了大观园,结局很不好。如果说潇湘馆是春天,衡芜院和缀锦阁就是秋天和冬天,到了缀锦阁也就是死期到了。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0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贾政看儒教

  贾政是红楼梦里面的执政者之一,也是性理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的思维方式对贾府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场景是节日期间的一个家宴: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唯唯而已。馀者,湘云虽系闺阁弱质,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口禁语;黛玉本性娇懒,不肯多话;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贾母亦知因贾政一人在此所致,酒过三巡,便撵贾政去歇息。”(22回)

  贾政是红楼梦里最一本正经的人物,说话做事都中规中矩,按照世俗的观点就是人品端方、正直,但是他的这个“正”是儒学理学、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在上面那个家宴里贾政古板严肃,大家都很拘束不能尽兴。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皇帝要象皇帝的样(君君)、大臣要象大臣的样(臣臣)、同理父亲儿子要象父亲儿子的样(父父子子),每个人角色不同,说话做事的模式也就不一样,符合这个模式的人就会有好名声,超过这个模式的言行就被认为不好或是大逆不道。在这种理论的熏陶下,贾政就变成了刻板严肃的形象,但是贾政真正的本性是这样的吗?78回对贾政有过简短的描述: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贾政少年时也是个喜好诗歌喝酒、激情狂放之人(象宝玉),但是被长辈规劝接受孔孟的教育后,人就彻底变了。到了78回贾政年纪大了,名利心也变淡了,自己原先的本性又恢复了一点,所以对宝玉的要求也没那么严了。这里所说的“正路”是什么呢?就是孔孟之道,并且用它谋取功名(经济仕途之路)。很多人都劝宝玉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他学会所谓的“做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考取功名,他们这样劝宝玉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通过读书谋取一官半职,才能在社会上有地位、光宗耀祖,使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所以说封建社会对人的变异就是从鼓励读书(科举制度)开始的,老百姓也误以为读书人明理还能谋取功名,觉得读书人了不起。

  贾政谐音假正,说明作者在暗示他的“正”是假的,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儒学的批判。孔子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按照孔子的学说去做人,人会迷失本性,变得僵化做作(如贾政),如果再按照这种学说治家及平天下则危害更大!

  老子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层次,礼在最前面,前识者就是只看重前面几个层次(如德仁义礼)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守规矩、彬彬有礼,实际上是徒有其表迷失本性(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之人。孔子就是非常看重礼的人,总想通过礼教维护秩序,维护人的道德。孔子对仁义道德有很多定义,实际上就是各种规矩和条条框框。规矩模式成了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人做事的动机是出于礼教而不是自己的真情,为了做而做,做出来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不做会被别人挑理,会很没面子名声不好。大家都按照礼教去做人就会迷失自我,丧失真情。针对这种现象庄子有过一个比喻:孔子的道德说教就象敲著锣抓小偷,造成的后果就是小偷一听到锣声肯定就藏起来了,抓不着。这个道德说教相当于敲锣,把好坏的定义全写出来,大家都看见是什么意思了,自然会让自己的言行符合那些定义像个好人,避免被说成是坏人,但是人真的变好了吗?只能说使好人变得思想僵化和做作,找不到自己、不自然;使坏人变得虚伪和奸诈,也就是伪善,满嘴仁义道德,肚子里偷鸡摸狗。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尊崇孔孟之道,用礼教维护秩序、约束老百姓言行,使他们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下,同时又用功名诱导读书人接受这种理论,读书人当官后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所以说贾政就是这种理论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害人者。在这种统治下的社会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真情和创造力,死气沉沉。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有以下描述: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著‘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著‘吃人’两个字!”

  鲁迅和贾宝玉都是明白人,贾宝玉为什么不爱看那些正经书呢?就是那些书都和所谓的仁义道德有关,学了就会泯灭人性,失去真情,甚至失去性命,这就是狂人日记里吃人的含义。

宝玉对所谓的君臣大义以及名节有以下评价:

  宝玉听至浓快处,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拚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袭人不等说完,便道:“古时候儿这些人,也因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啊。”宝玉道:“那武将要是疏谋少略的,他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么?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著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袭人忽见说出这些疯话来,忙说:“困了。”不再答言。(36回)

从上面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宝玉把真情看成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君臣大义和名节都是害人的学说,在这种学说熏陶下,人是为了所谓的名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迷失本性,找不到自己。如果一个大臣拥有对国家、民族和皇帝的真感情,他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如果他言行的动机是为了忠烈之名,那么他的行为必然是虚假的、有害的,命丢了也不值得可惜。君臣大义的这种模式恰恰是孔子灌输的,使人迷失自我。贾政、王夫人、宝钗和李纨等人本质上都是好人,而且从表面上看他们确实是很正统的好人,但是他们被性理学说控制住了,所以就成了性理学的帮凶,压制人性,压制真情,发展下去人类社会就是死路一条。性理学说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了无数众生,如果这种学说在社会上占正统主流地位,必然会起负面作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就是这种学说造成的恶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大解放,就是西方人对西方宗教统治的反抗。正法的关键就象太虚幻境里里的木居士和灰侍者,木居士(主情)掌舵,灰侍者(主性)撑篙,以情为体,以性为用,以人为本。

  人的道德是学会的吗?老子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把道德观念当作知识去学,会越学越多(为学日增),最后就会被观念知识迷惑而迷失本性,找不到自己;修道的过程就是放弃各种观念模式的过程(为道日损);道德观念不断减少(损之又损);减少到最后就是自己本性流露的时候(找到自己)也就是没有障碍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也就可以做到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也要取法于自然,可见自然为大。人一定要找自己,只有找到自己(做自己)才能做到自然(有自才能然),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怎么做都是在道的境界里,怎么做都是对的,各种观念为我所用,但是我又不被它们限制住,根据形势的变化可以抛弃旧的观念模式并创造新的观念模式,永远保持灵活自如的境界。

  孔子的使命就是恢复周礼,周朝有很多规矩和礼节,孔子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人用各种观念和条条框框限制住,找不到自己,从而使统治者更好的操控人类社会。

  下面是毛泽东的一首诗以及毛远新记录的关于毛主席生前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论:

  《读封建论》赠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十批不是好文章。
  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枇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诗中祖龙指的是秦始皇,十批就是指郭沫若的那本书,批判秦始皇。历代都行秦王政,历朝历代真正起作用的是秦始皇的治国方略。孔学名高实枇慷,就是孔夫子的那一套名气很高,实际上没用。熟读唐人封建论,就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子厚就是柳宗元的字),不要从柳子厚以后退回到周朝去了,文王就是周文王。

  毛泽东认为,孔子当年,他那套东西没有市场,周游列国,到处被赶出来,从商鞅变法以后,其它国家允许孔子的弟子(那时孔子已死)去讲学,可那些相信过孔夫子的国家都灭亡了!唯独秦国,不听孔子那一套的秦始皇能统一!历代都行秦王政,从秦始皇死了以后,农民起义,楚汉相争,刘邦把项羽打败了又统一了中国,这以后,汉以后,从三国、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是骂秦始皇的,但是做起事来都是学秦始皇的,说一套,做一套,都骂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们做起来并不比秦始皇手软,所以历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枇糠,毛泽东说:“孔夫子的很多话都是好话,现在看起来也都是好的,但是拿到现实社会里,那种复杂的矛盾他都处理不了,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又都是废话屁话!”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好,陈独秀、李大钊也好,“五四”运动就是从批孔开始的,等到蒋介石坐上了宝座以后去尊孔、祭孔。蒋介石把孔家的后代请到台湾,现在还在那里。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当要起来造反的时候,都要批孔,当成了执政者,巩固地位时又要尊孔。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代革命的时候都是从批孔开始,等到掌权的时候,都要把他请回来,干什么呢?把他作为对人民统治的思想专制的工具。”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孔子呢?因为他认为:“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用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时,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也快完了。”

  斜月三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10 19:53 , Processed in 0.0704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